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越洋楼记     
金姬 《新民周刊》2012,(1):46-49
2009年时投资美国房产的,房价算下来跌了30%。有些人是把国内的房子卖了去买房的,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全球疯狂扫楼"亲,去美国买房吧!北京的厕所换洛杉矶的House哦!"12月中旬,这个题目的一条微博被火热转发。微博的内容是:中国人已经成为美国房产市场的第二大买主,仅次于加拿大  相似文献   

2.
大陆中国人在新加坡:一个实地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 ,新移民研究异军突起。近年来 ,随着跨出国门的中国人日益增多 ,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和经历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的调查对象是新加坡的大陆中国人。 1999年初笔者到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做访问学者 ,在新期间 ,接触了不少中国人 ,其中既有教师、学生、工程师、职员 ,也有建筑工人和家庭主妇。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成为新加坡公民 ,有些人取得永久居民身份 ,还有些人正为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而努力。言谈之间 ,他们对居住在新加坡有很多感慨 ,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对在新加坡的大陆中国人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受访者仅限于…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柏思 《美国研究》2001,15(1):124-131
我是个职业外交官.在过去大约25年里,我的工作就是介绍美国,向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民众,说明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与政治.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4.
想飞……     
"能不能将这篇展览前言卖给我,因为我的弟弟也是一名航空公司职员。"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士如此说,让在场人士感到有些小小的为难,毕竟展览没有结束,展览前言还得继续挂在墙上。于是只得和她约定复制一份给她。这是最近在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爱普生影艺坊出现的镜头。一场名为《想飞——那些年他们追过的大鸟》的摄影展,引来摄影人和中外飞...  相似文献   

5.
《人民之友》2020,(2):58-59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地严防死守、群防群控,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疫情防控中,也出现了一些偏颇与极端甚至涉嫌违法的做法。有些人故意隐瞒行踪轨迹,带病传播;有些人不戴口罩,甚至谩骂、殴打防控人员;而个别防控工作人员为阻止一家人玩牌,冲进村民家砸毁麻将桌;部分防控工作人员在密切接触者家门上安装铁栏,在通村路口通过挖断公路、堆积沙石等方式禁止车辆人员通行;有些任意扣留经过本地的防疫物质;有些不允许外来租赁户返回租住的小区等。  相似文献   

6.
黄祺 《新民周刊》2019,(1):50-53
当人均收入到达一定程度,“人”本身的发展就成了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事。“人”本身的发展,主要涉及的就是医疗和教育。2018年,医疗健康界可谓大事不断,有些是成绩,有些是丑闻,有些值得欣慰,有些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7.
正如歌德所言,“凡夫居中”,欧洲在世界上正处于中间的位置,因而在其两边有必要存在某种平衡的力量。无庸置疑,处于欧洲西边的美国对多边体制的建立贡献良多。从过去几十年的演化来看,多边体制同样也可看作是冷战的产物,深受东西方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相互对立的双边主义的影响。现今,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人们有必要摆脱以前那种冷冰冰的态度,转而接受一些新的观念,诸如全边主义等。例如,人们或许会认为:美国社会拥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人口最多,可将之看作一个“微型的”全球社会(有些美国人总喜欢那么认为),那么,他们将不…  相似文献   

8.
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恕  曾向红 《美国研究》2007,21(3):50-69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主要不是通过政策宣示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美国国会的立法、美国各级法院对国会有关法律法令的解释和诉讼裁决形成的。因此,考察美国印第安人法就构成了研究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主要途径。本文对美国印第安人法中关于美国联邦政府与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权力划分,印第安人保留地所拥有的刑事及民事司法权、印第安事务署在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中的独特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认为,美国赋予印第安人的有限自决在本质上与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所谓"托管权"存有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不足以解决困扰美国政府长达200多年的"印第安人问题",也决定了印第安人时至今日仍然无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自决权。如果美国政府无法在印第安人的自决权与联邦政府的"托管权"之间寻得一个恰当的平衡,这一问题仍有可能继续困扰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9.
彼特 《新民周刊》2012,(42):26-27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一直就是富人玩的乏味的民主游戏,今年的选举也不例外,甚至相较之前更加乏味。对于旁观的中国人而言,今年的美国大选,还多了一层"憎恨"的味道。曾几何时,让美国人激发起理想主义情怀的奥巴马执政四年,不仅没带来更多"hope",也没带来更多"job",更糟的是,他因强推"劫富济贫"政策而遭共和党人忌恨,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势趋于缓和,以及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政策发生转变,同时也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政策及宣传活动集中地体现在华裔美国人实现"美国梦"这一主题上。美国的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地宣扬华裔美国人的成功经历,即"华人的美国梦"的实现。"华人的美国梦"不仅成为美国对华国家形象公关的重要宣传品牌,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文化战略的实质,即依靠文化和情感维系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无形控制。此外,"华人的美国梦"这一外宣主题也反映了美国对外宣传的内容从推广自由、民主价值观转向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主义的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人对于自身形象的新认知,折射出美国人的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利益集团活动是美国社会一种通过自由结社影响政策以表达诉求、实现利益的途径。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兴起于美国民权时代的一系列政治运动,随着美国对文化多样性宽容度的提高、泛印第安人意识与运动的扩展、联邦资助机制的推出与改革、印第安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后又扩展于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的各种磋商、谈判中。这种以特定种族、族群为背景的利益集团活动,不仅推动美国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多元主义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多元主义,也将原本美国、西方政治传统中内在的多元主义植入了印第安人当中,从而改变了印第安民族的状况与命运。相应,当代印第安人利益集团活动出现了多元化、去激进化、常态化、与联邦政府互动增强等趋势,印第安民族的美国化、公民化进程也由此提速,甚至出现了族群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正>过去两年,美国恶性暴力刑事案件发生率日渐增高,美国全国平均谋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6.5起。然而在美国许多城市,这个数值要高得多。除了芝加哥市和费城,还有下列这些美国城区也很危险!  相似文献   

13.
今天,如果有人向美国人問到关于美国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中心机构时,他們一定会开始就提到康乃尔大学、耶魯大学和柏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名字。同样,如果問到目前有那些美国人是研究东南亚問題的,那末,他們也会加数家珍似的从波士顿到夏威夷,从明尼苏达到新奥尔良{New Orleans)  相似文献   

14.
“現在,有一个怪影在菲律宾遊蕩着——民族主义的怪影”,模仿共产党宣言这句话来形容目前菲律宾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个民族主义,別名叫做菲律宾主义,它的具体政策便是所謂菲人第一政策,对此,現在各阶层正在議論紛云。这种民族主义的攻击对象正針对着侨居在菲律宾的中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和其他歐洲人,甚至也殃及到美国人。其中,华僑在菲律宾经济中所掌握的实权在美国人之上,正因为这一点,遭受的攻击也就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5.
苏蒙 《德国研究》2006,21(4):70-74
本文采用Kuhn和McPartland的个人态度测定造句法,要求德语专业本科生分别用中国人和中国、德国人和德国以及美国人和美国作主语分别写出三组句子来,然后,应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将各组句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名词和形容词从句子中分离出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具备了基本的跨文化意识,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样本对中国人和中国、德国人和德国的印象比对美国人和美国好。  相似文献   

16.
胡晓进 《美国研究》2023,(3):144-157
<正>2023年3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何顺果教授病逝,学界一片哀悼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世界历史》编辑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组织推送了纪念专辑,何先生的弟子杜险峰、张红菊、李翠云、杨仕文、张孟媛、潘洋、高岳、张艳玲、魏涛、欧亚戈,以及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洪朝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余志森教授,撰写了怀念文章,追忆何先生的恩情与生活点滴。晚辈并非何先生弟子,也未曾有幸就教于何先生,只是读过何先生的著述,读史思人,有些感触,特草此文,以表敬意。  相似文献   

17.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过去了,这部经久不衰的著作不仅成为世人了解美国的经典读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美国多家机构的民调结果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考察了美国民众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及其成因。多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了更多的认知。尽管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总体印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持有或认同"中国威胁论"的看法。不过,在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民众的观点明显出现了分化。尽管要求对华强硬的声音一直存在,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强有力的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并期望两国在关键的政策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美国人的"中国观"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下逐步积淀而成。中国要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在美国社会的形象,也将是一项漫长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19.
见招拆招     
马莅骊 《新民周刊》2012,(19):96-96
5月13日,《绝望的主妇》将赢来自己的最终回,而我也追了整整七年。最初真是有些惊艳的。美剧的编剧的确有种本领,在每一集制造高潮,让人欲罢不能,所以头一年的本土平均收视人数达到了2300多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的台湾人目前有529,000人,他们大多因为求学、工作、家庭团聚等原因来到美国,基本上已扎根当地,虽然有一些困扰,但总体而言发展很好,他们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也保留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