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光雄 《创造》2019,(3):21-23
正2019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于云南意识形态工作来看,任务十分繁重,使命十分光荣。一、2019年云南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云南2019年的意识形态工作来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相似文献   

2.
网络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网络呈现。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五种新情况:维护和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聚焦民生问题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多元思潮博弈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普遍形式、新技术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载体、民众的普遍参与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要多措并举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4.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日益复杂,愈发重要,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统一战线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注重树立和运用统战思维,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在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犯罪现象也十分严重。课题组对其犯罪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地区的流动人口高危人群有着共同的犯罪特点,如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犯罪高发时间多数在元旦后春节前,犯罪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犯罪人员居住地点多数选择在出租房内等。针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犯罪的特点,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管控机制,如信息化管控机制,案件发生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综合治理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民粹主义在网络领域的现实表现与拓展延伸,已成为一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政治思潮。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网络民粹主义内蕴着“二元对立”“垄断人民”的行为本质,表现出主题多元化、思潮兼容化、事实后真相化、群体蔓延化、话题泛批判化等重要特征。网络民粹主义导致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重要变量。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与战略机遇期,全面审视网络民粹主义的行为本质、显著特征与蕴藏风险,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公民的政治认同教育与优化民众意见表达方式妥善治理网络民粹主义,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覃敏健 《前沿》2006,(5):98-100
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性能力。当前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工作思路上、工作阵地上、工作方法上实现创新,并进一步提高个人诚信素养,从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但是,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严峻,意识形态风险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新风险新挑战,必须构建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围绕防范、止损、固本等基本要素统筹设计内容架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对于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风险、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磅礴伟力具有重大意义。在建构策略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积极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全局性、主动性;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系统架构的导向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坚持综合保障,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提供深入的理论研究、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等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网络银企对账是银行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避免重大差错事故和案件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银行、企业、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是话语主体间沟通互动的结果。话语互动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起点,话语内容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载体,话语模式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手段,话语情境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结构。牢牢把握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善于从增强话语主体能力、创新话语议题设置、拓展话语表达载体、推进话语情境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升网络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持力、引领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吕余生 《当代广西》2013,(21):12-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文栋 《前进》2013,(12):42-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思想性和针对性。高校系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高校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三大重要群体。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其本质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是我国舆论宣传阵地的主要职责。在众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因素中,受众的心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基本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认知图示的运动与契合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结构;情感体验是受众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机制;需要驱动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行为实践是强化受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沈轩岩 《政策》2013,(11):61-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讲话深刻阐述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根本任务和重要遵循,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防范与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岚 《湖湘论坛》2021,34(1):54-64
网络空间作为思想激荡的前沿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必争之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是要隔绝网络空间,而是要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切入,因为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既关乎网络意识形态的走势,也影响着网络主体的价值选择。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无边界性等特质,使得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肆虐;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既面临着各种势力的渗透,也面临着资本扩张和数字空间的挤压风险。维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议题设置红线、衔接“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身份,从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又要把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拉回日常生活、贯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从多维度构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成为广大网民发布信息、交流观点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网络论坛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认清网络论坛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努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