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也作出部署,要围绕江苏培育新的动能、推动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快集聚优质要素,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立足宜兴实际,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2.
<正>为加快鹤壁高质量发展,培育集聚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变,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2019年3月中旬,鹤壁市人大常委会考察组赴山东省济宁、临沂、淄博等6个市考察学习,对标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17]10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常州经济开发区(以下称“常经开”)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开发园区,主动对标新使命新要求,以老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企业股改上市为主抓手,以改革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初步形成了“三改”工作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武汉市已进入经济增长平缓期,在区域竞争中面临多重压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包括产业发展动能、需求侧动能、供给侧动能以及生产效率提升动能的转换。为此,武汉市应着力破除对高投入、高能耗、高生态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加快形成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支撑、需求体系、现代规则和内生动力,全面推进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年初以来,威海市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强本固基工程,按照增强"八个本领""五个过硬"要求,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担当作为、作风严实"的高素质人大干部队伍,促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努力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满迪 《政策》2017,(1):32-33
<正>当前,湖北正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双中高'的重要支撑,也是改革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我省新经济发展情况简析新经济为我省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和新亮点,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催生出很多新业态和新产业,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湖北'...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月3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新旧动能转换就是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来转换掉传统以资源和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新旧动能转换很好地兼顾了新兴产业(新动能)和传统产业(旧动能)的协调发展,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这是中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动力发生变化,东北地区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提升发展效益、增强质量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制造业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困境,"两难挑战"和"双端挤压"压力并存,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步伐缓慢,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接续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区块链新兴产业生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塑人才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东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济南市时强调,“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既有近海地区领先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有内陆城市转型发展的压力挑战,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路径,立足自身实际,聚力抓好“四转”。  相似文献   

11.
正近来来,深圳经济运行总体呈现良好态势,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深圳将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着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攀升,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近年来,深圳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17,(7):55-55
最近,天津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决策部署,强化管理服务和体制机制创新,开拓新兴经济发展空间,释放新兴经济发展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如下:(1)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获批,山东省已明确新旧动能转换的"施工图"和"责任书",并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到2028年,改革开放五十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强  相似文献   

14.
正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之一是要建设成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培育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放发展新优势,是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智能+"正在接棒"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新动能。然而,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制造业产业政策决策者们针对"什么是智能制造""如何升级到智能制造"等关键问题目前尚未形成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新兴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沈阳市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产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协同不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沈阳实际的基础上,认为沈阳应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全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最终推动沈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工业挑"大梁"。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开启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厚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华 《群众》2024,(3):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底,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门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南京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底蕴禀赋,有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鄂政发[2018]1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准确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2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塑造发展新动力,全区经济动能转换潜力不断释放,为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0.
<正>津政办发[2017]80号各区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决策部署,强化管理服务和体制机制创新,开拓新兴经济发展空间,释放新兴经济发展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