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随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由"内圣"而后"外王"的传统价值观和用遵循道德规范的"知理"来"治国"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这促使晚清的理学群体发生分化,形成偏于"内圣"的修身派和侧重于"外王"的经世派。修身派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经世派注重建功立业。满清王朝在同治时期的复兴得益于经世派的"自强新政"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清沿明制,要求汉族官员对父母尽“孝”,无论父死母亡,都必须辞官,回到原籍,吃素独居并不剃头去须二十五个月,谓之丁忧。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于道光朝中进士,入翰林,后任礼部汉右侍郎,不料年过四十,母亲死了,依例辞官回乡守孝。  相似文献   

3.
李岚 《前沿》2010,(10):142-144
晚清域外游记里跨体式语言的大规模发生,对新文学的文体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记体形式和"政论化"散文语体是文体变化萌生的基础,而"大叙述"的言说方式、内容导向和时代特征是这种文体特征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在这些游记中出现了文艺语体内部的跨体式语言,和文艺语体结合实用政论语体的跨体式语言并存的多层语体流变,促进了新文体发生。  相似文献   

4.
近代报刊非常突出地运用了"人物传记"的表现形式,在史实互构、古今相系、中西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呈现中国古典资源与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之间常常为人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联系。有关历史人物题材的改写蕴含着对共同命运的理解和启示,将感时忧国的现实情怀与民族意识融入其中,呈现了国民想象的形成与性别之间的多重书写模式。文章将女杰传记文本的改写段落还原到晚清的情境中,观照其与现实思考之间的关联,辨析晚清革命话语中的"贬男"想象所蕴含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古中国,官学不分,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者与官员都属于“劳心”与“治人”一族。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则首为“心性之学”,以固“修身”之本,秉承“达己济人”的做人原则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要铭记一条向学、为人、做事的“生命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相似文献   

6.
戈壁雄鹰     
精通我国三代主战坦克驾驶专业,对百余项常用技术性能参数和上千个常用部件“一口清”,百余种常用故障都能够手到病除,创造了新型坦克实装操作的多项第一……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坦克七连特级驾驶技师张工作,用自己的智慧、毅力、忠诚和执著、忘我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在他的人生轨迹上划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