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限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银星 《新长征》2006,(8):52-53,6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步履维艰,除了受到被转移数量多和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外,缺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有效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到输出有计划,流动有秩序,输入有管理,择业有服务,失业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中央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它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转移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转移压力大。我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5-10年,每年还要新增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关系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的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 ,“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从目前形势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移速度、转移渠道和转移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崔岩  徐洪军 《世纪桥》2010,(23):137-138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也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人口的多数,积极稳定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实现绥化市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宁南山区的生态环境退化,主要是近代以来人为破坏造成的。人口增长越快,环境退化越迅速。要充分认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只有把退耕还林与控制人口相结合,才能使宁南山区的生态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提高创收能力明显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劳动力素质全面提高,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加大。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较少的人,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般原因;而人多、地少,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原因,为此,要建设大批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型新型乡镇,就地消化劳动力。依据邓小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制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政策,从而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管理具有重要地位。在资本稀缺的贫困地区进行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比愚公移山式的攻坚具有更高的效益。为此,以宁夏西海固山区为对象,研究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问题,为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融入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对于被城市文明的吸力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推力而选择进城的主动城市化群体而言,因政府的安排而不论其是否愿意进行城市化的失地农民,可视之为“被动城市化群体”。被动城市化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着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土地流转中制度的不完善和操作的不规范、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以及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欠缺等因素,制约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因此,应完善土地产权关系,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以努力推进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本文着重探讨了加快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主体功能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宁夏需要从限制开发区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多,农村人口梯度转移模式就是适应这一变化的一种农村人口转移模式,它对促进农村人口职业转变和空间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地区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经济 ,其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解决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需要做出新的探索。关键要努力探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 ,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切实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重大问题 ;以改革为动力 ,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