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给了广大农民一个翻身的机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被授予“农民作家”称号的赵树理,却仅仅创作了一部反映土改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2003年刚刚过去,现在《无间道Ⅲ》是热门话题。2002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人们在谈论《无间道》。一个香港的电影系列贯穿了我们一年的文化生活,而《天地英雄》、《绿茶》等内地电影则无奈地成为点缀,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作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电影是这样,电视剧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2003年内地的大制作是《射雕英雄传》,人们称为"03版射雕",以与香港无线电视1983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做比较。  相似文献   

3.
阴谋文化     
张鸣 《法制博览》2009,(24):15-15
前一段,电视剧《潜伏》热播,有记者采访,要我谈谈对该剧的看法。我一向不看电视剧,无从谈起。记者坚持要我谈谈,说是可以告诉我情节。令她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一个间谍类题材的片子,人们会把它解读成办公室的阴谋?  相似文献   

4.
手抄本作为地下文学,其创作者的民间地位和边缘身份,决定了它是漠视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随着《一双绣花鞋》、《暗流——“文革”手抄文存》在2000~2001年先后出版,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引起了出版界对手抄本的广泛关注。2003年,根据“文革”时期手抄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一双绣花鞋》热播,更在唤起许多观众回忆之余,让人们再度关注手抄本的流传与阅读。在那个年代,作为大众集体无意识写照的手抄本,基本有两方面的内容:反特文学、性与爱情。前者比如《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叶飞三下江南》等,后者包括《远东之花》《曼娜回忆录》《…  相似文献   

5.
陈斌 《南风窗》2012,(24):16-16
张天潘先生在《乡土社会秩序与文明变迁简史》中提到,随着解放后一次接一次的社会改造,乡土原有的社会秩序全面瓦解,"农民的终结"在事实上实现,与此同时,乡土文明日渐式微,仅存在城市的"怀乡"消费中。在笔者看来,乡土社会秩序的存在,不仅仅在于它是乡土文明依附的所在,而在于它是经过漫长历史所积淀的人伦关系(进而也是整个政治秩序的基础)。而这种  相似文献   

6.
刘玮 《工会博览》2010,(18):38-40
赵宝刚曾经是拍摄“纯爱片”的高手。《过把瘾》、《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我们看到的最早一批国内言情剧.如今,他转拍“话颢剧”.在《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之后.这个已绎55岁的导演.结婚近25年的导演。想拍一部诠释自己婚姻理念的电视剧,“随着岁月的流浙.婚姻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当是时赵树理、丁玲、周立波等左翼作家先后以参加工作组等方式深入农村工作的一线,并以各自的声音传达出他们眼中当时的农村状况,或是塑造英雄人物,或是还原复杂的乡村人情生态,或是提醒党领导下的土改工作在基层实际遭遇的问题。本刊派出记者分别奔赴当年土改中的样板村,实地探访“土改第一村”60年的今昔变迁。对比国民党在大陆解决土地问题的失败,土改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这段历史的丰富解读已经为今天的人们了解…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进步青年小二黑、小芹追求爱情自由,与落后父母二诸葛、三仙姑产生矛盾。在边区政府的做主下,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双双投身革命。  相似文献   

9.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矿工,却突然之间以一部荣获金狮大奖的电影《三峡好人》男主角的身份而名扬海外,从来没有学过电影表演的他怎么能够将一部厚重的电影男一号演绎得那么准确、深沉,且令人嗟叹?清看记者采访这部电影男主演在拍摄《三峡好人》的过程中,际遇真实的“三峡好人”的感人经历。  相似文献   

10.
好人的标准     
《南风窗》2015,(3)
<正>我一直是(或"想当")个好学生,因此从小到大,一听到唱国歌升国旗,我就面向国旗肃立,不乱跑。上大学后我在校报当学生记者,有一次国庆升旗活动由我负责摄影,仪式开始前,我端着照相机,四处寻找合适的摄影位,已经想好升旗仪式中要从不同角度拍摄场景。等到国歌一唱,我就愣住了,我该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肃立呢,还是按照好记者的标准,最快速度跑到各个拍摄点,拍出能  相似文献   

11.
石破 《南风窗》2008,(14):90-92
6月9日,记者前往甘肃定西采访太平庄农民自发募捐鸡蛋,并驾车送到陇南灾区一事时,是带着本《定西孤儿院纪事》去的。定西是1958~1960年甘肃大饥荒的重灾区,作家杨显惠在这本纪实小说中写道,那场饥荒发展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饥荒过后,定西专区留下了5000名左右孤儿。在他们背后,是5000个左右的家庭全家饿死,孤苗独存。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南风窗》2016,(16)
正1农民户口含金量的升值才刚刚开始。—《人民日报》—7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称,近几年,不仅农民不愿放弃农村户口,一些城市人也想到农村去。农民户口升值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升值空间。血脉、乡土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价值是农村户口含金量的一部分,不能以为只要给农民足够的物质与货币,就会让农民放弃农村户口。2我妈妈是大人你怎么说话呐!—近日,在上海迪士尼,一中年妇女带孩子插队引发口角,满口脏话痛骂一年轻小姑娘,将其骂哭,该妇女的女儿还在一旁如此帮腔。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5)
正如何理解经济发展背后的社会创伤,作为发展蓝图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地方官员又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百姓民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书记》和《中国市长》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近些年,有两部纪录片显得格外特殊,这就是新闻记者出身的导演周浩拍摄的《书记》(2009年)和《中国市长》(2015年)。这两部纪录片的特殊之处有两个,一是对纪录片题材自身的突破。一般来说,纪录片擅长关注如农民、农民  相似文献   

14.
一凡 《工会博览》2010,(16):31-32
作品广为人知,名字鲜为人晓的作家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但乌(乌定克)&#183;白辛肯定是其中很让人既惋惜又,心碎的一位。 乌&#183;白辛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赫哲族的作家,根据他的电影文学作品拍摄的同名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无论是当年为之倾倒的老观众,还是21世纪因为该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了解和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加起来的人数,在中国恐怕早已过了数亿。说乌&#183;白辛的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几代人,绝不过分(这种影响至今还在继续),虽然从1920年至1966年,他多桀的命运只延续了46个年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埃德加·斯诺(EDGER SNOW),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他是最早到我国西北根据地访问的外国记者。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到我国西北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对根据地的后方、前线,中央主要领导人及普通红军战士和边区群众,进行了广泛的采访。还在保安专门访问了李德。李德当时一方面对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进行了"暗示"性的诽谤,一方面又承认"中国人毕竟比任何一个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革命"。(斯诺:《中共杂记》"附《西行漫记》一九七一年修订版第四篇第六章注释三)斯诺于此行后,利用搜集到的丰富资料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该书向全世界作了真实报道,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本篇《那个外国智囊》即为该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5,(17)
<正>最近重翻赵树理的书,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赵树理最恨什么人?答案出乎意料:赵树理最恨的,既不是地主,也不是巫婆神汉之类,而是流氓。赵树理是个讲规矩、有秩序的人。他最恨的是流氓,最怕的也是流氓。流氓厌恶劳动,不事生产,不讲良心,不守规则,易被收买,厚颜无耻,把社会秩序、是非标准都弄乱了,他们是社会的大害,是人民的公敌。赵树理几部主要作品,《李有才板话》里的闫恒  相似文献   

17.
计红绪,是一位多产、高产的作家,“以商养艺”,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最近,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和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中国歌舞团等单位准备联合主办一场大型《毛泽东诗词》歌舞演唱会,为此笔者走访了计红绪。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一本叫《走出高墙——一个大学生囚徒的故事》的书在深圳各大书城被疯狂抢购,随后新浪网,搜狐网,《深圳商报》等十几家媒体都纷纷连载。然后.中央电视台根据该书作者故事还拍摄了一个30分钟的专题片。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近日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小说家与真正的历史学家常常划等号。今天的农村和当年赵树理笔下的农村有所不同。绝大多数农民离开家园,放弃田地,在城市的最底层谋生。他们被迫放弃祖辈代代遗传下来的、已本能熟稔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的狭缝中拼命求得一席之地。与赵树理小说中妙趣横生、充满了能量和智  相似文献   

20.
三四年前,当市场经济的涛声在南中国隆隆响起,先行一步的广东人在独享赶海的收获和喜悦之时,也率先体验到新思潮的困惑和激荡。一位来自中国西北角的年轻记者,面对商海市潮的风云变幻,奋力捕捉人们的心态反映,并进一步展开思考、碰撞、交流。这位新华社记者、本刊特约记者王志钢认为:面对躁动多变的世事,传统的新闻记实段常常显得乏力。近年来他以《广东与浦东开放比较谈》《民工潮思辨录》《市场大潮推出千年变局》《东西南北话广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