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列宁社会政治观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主张建立组织严密和权力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批评孟什维克的主张是组织路线上的机会主义.1917年列宁主张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孟什维克认为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不应该夺取和掌握政权,由此列宁批评孟什维克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1917年列宁主张使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而未提出使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使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中的自由思想表达处于隐性和被遮蔽状态,梳理、辨识和阐释中国文化中蕴涵的丰富自由思想,对于赢得在自由问题上的话语权意义重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多维的自由思想,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无产阶级解放为主旨的革命文化赋予自由以解放的蕴涵,十八大以来作为"国家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价值观,内含着"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文化语境下自由观话语螺旋式发展在内容深刻性上实现的一个完整"圆圈"。  相似文献   

3.
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4.
张丽  高鸣 《理论月刊》2008,1(2):151-153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人类文化形成了明显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又呈现出一种异质多样的开放性状态,全球化进程也使文化的差异性得以凸显出来.社会文化出现了多样性、流变性,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格局和我们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5.
王勃 《长江论坛》2016,(1):91-96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之一,他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划分标志着战后自由主义的复兴。伯林偏爱消极自由,但并不否认积极自由的意义。伯林主张两种自由的价值不可通约,也无法替代。他强调两种自由分别因"过度政治化"和"过度私人化"而强制个人走向不自由。因此,寻求两种自由之间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学趣味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明显地遵循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努力创作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趣味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向的正确与文学趣味上的缺乏,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矛盾,一些有趣味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表现"小资产阶级"、"小市民"趣味的批判与指责,而一些被主流权力话语推崇的作品又往往在读者与许多作家那里被视为缺乏趣味。这个矛盾的存在说明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实践在建构自身文化领导权上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就是民主政治的执著追求者,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民主政治的实质,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他强调资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要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而未来共产主义的平民主义就是自由平等的个人间的自由联合;社会主义不仅不排斥自由,而且要发展自由,实现农工经济上的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应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以求得大同团结。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要联系当前文化工作和文化生活的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几个关系. 1、关于文化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高度概括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发展的关系.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曾致力于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从"维新"到"西学",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但最终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与甘地现代化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震荡、道德沦丧、精神枯萎等弊病。由此东方国家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梁漱溟和甘地是中印两国的突出代表。在排斥现代工业文明,批判西方文化、提倡本国文化,主张乡村重建方面,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梁不像甘那样排斥工业化,认为西方必将被迫接受中国文化,在乡村重建的经济方面主张“中道’即不排斥工业化,但又反对过度工业化,提倡分散、中小规模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两岸在文化上、在历史上是一体的,没什么差别,人民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被切断"。——张国立一提起"张国立"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会马上联想到那位在海峡两岸都很出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演员张国立;本文的主人公也叫张国立,不过他来自台湾,而且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在台湾,他的名气和那位大陆"铁齿铜牙"不相上下,随着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地介绍给大陆读者,作家张国立在大陆的人气开始飙升。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视域:道德价值的归“元”与“文化自由”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在骨子里天然独具的"建设性",本质上为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础之上或者是蕴涵其中的意志自由、文化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人性基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资源.后现代主义已经或正在唤醒我们对人类普遍价值和道德生活的纯正理解,进而为实现道德和道德价值的归"元",并在超越道德的基础上实现道德自由,开辟了通道.道德价值的归"元"和道德自由的实现,其根本的也是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使我们成功走出后现代道德困境、全面解放人的智力、实现意志自由的同时,实现了道德价值与文化理想、道德自由与文化自由的深度对接和成功对话.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震荡、道德沧丧、精神枯萎等弊病。由此东方国家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 ,梁漱溟和甘地是中印两国的突出代表。在排斥现代工业文明 ,批判西方文化 ,提倡本国文化 ,主张乡村重建方面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梁不像甘那样排斥工业化 ,认为西方必将被迫接受中国文化 ,在乡村重建的经济方面主张“中道”即不排斥工业化 ,但又反对过度工业化 ,提倡分散、中小规模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不仅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公共财产",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好地走进文化科学找到了"路标",即马克思文化观的三个历史"规定":隐折性规定、科学性规定和开放性规定。它们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认识、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文化观时需要同旧的"文化史观"话语体系、各种唯心史观思想体系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这三个历史"规定"共同凝练了马克思文化观的"理论特色",使马克思文化观从整体上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1,(3):16-17
保护和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构。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成功。我们既要保护春节文化的精华,又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保护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首先,创新是适应文化变迁的需要。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的一种永恒现象,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或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5.
胡全新 《前沿》2012,(22):140-142
瞿秋白从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价值立场出发,认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为了争夺革命的统治权而提出的.狄更斯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因为他世界观中有进步因素.通过对张天翼创作批判,间接批判了狄更斯的文学本体性、独立性主张.他对狄更斯的接受,是为了争夺无产阶级在文化革命中的领导权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胡芳 《青年论坛》2014,(1):61-67
马克思文化解放强调把人们的精神文化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思想实践维度的丰富性。该思想具有整体性逻辑:它围绕"人的自由"解放为中心内容展开,以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揭示与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下东方文化的认识转变为逻辑展现,以无产阶级的文化解放为实践手段,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化解放为应然归属。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身又包含丰富的思想,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解放思想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今天特别需要用大智慧把它弘扬开来。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另一个是"不同",那是"时物",那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是创意的源泉,美的出发,充实而光辉的起点。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主张世界上的事都那么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  相似文献   

18.
一篇著名的散文《海燕》让许多国人在少年时代就认识了高尔基这位"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他是沙皇封建制度的坚定反对者,曾因倡导革命而遭迫害;他加入社会民主工  相似文献   

19.
刘畅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87-191
以夷陵版画为代表的民众文化创作活动在与行政权力、文化权力之间相互借重的基础上形成,创作群体在满足地方政府宣传需要的同时亦对创作目标进行重新阐释,对文化精英既倚重也主张自身的独立价值。在与各种权力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创作群体积极利用造型风格这一创作过程中相对可控的自主空间进行自我表达,呈现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20.
对无产阶级进行界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首次把中国无产阶级划分为"工业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农村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又把相关划分相混淆,他对中国农业无产阶级的界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