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鸿钧 《清华法学》2015,(2):96-138
罗纳德·德沃金是美国著名法学家,他在借鉴哲学解释学、自然法以及其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法律的概念,分析了法律原则、政策和规则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权利在法律中的王牌地位,指出了司法在法律体系中独特地位及其确保做出正确判决的途径,重构了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以及法律、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他的政治哲学和法律理论,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某些观点对于中国的法治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与此同时,德沃金的法律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统一的基础,某些构思过于理想化,以及许多概念界定不够严格等。  相似文献   

2.
罗纳德·德沃金的成名是对以哈特为代表的法律实证主义理论的批判开始,论战的核心就是与司法自由裁量权紧密相关的,本文主要从原则模式的角度阐述德沃金的司法自由裁量权理论。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阅读了《认真对待权利》一书,分析了德沃金提出的法律原则模式。并从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表观点入手,分析了德沃金对哈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从而进一步展现德沃金的法律原则理论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敏 《政法论丛》2003,(4):21-22
平等地关心和受尊重的权利是德沃金权利理论的核心内容 ,反对政府的权利也正是以此为核心价值。德沃金认为反对政府的权利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道德权利 ,它的强硬意义意味着社会普遍利益、多数人的利益及预想的重大利益都不能成为剥夺它的正当理由。同时 ,公民的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得到政府的宽容。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斯坦利·费什和罗纳德·德沃金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法律解释论战。该论战从德沃金的连锁小说隐喻开始,内容涉及法律规范的意义来源、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解释行为之限制甚至法律解释的道德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费什从文艺批评和文学解释的角度对德沃金提出的批评和反驳极富启发性,他认为解释总是先在地渗透于我们的思考之中,受我们自身的镶嵌性背景所约束。这一观点无疑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人们对于法律解释性质的认识,对于正确看待解释者的自由裁量,增进对解释者解释合理性的信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确定性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法学界的问题。对此德沃金针对哈特的司法裁量理论提出了“法律上的唯一正解”理论,旨在说明包括疑难案件在内的一切案件都有一个“唯一正解”。同时德沃金也受到了来自其他学派的理论批判。本文将结合波斯纳的批评以及“不可公度“的挑战来探讨一番德沃金的“法律上的唯一正解”理论。  相似文献   

8.
德沃金的权利渊源论展现了动态尊严的历程与价值;其权利命题说明了道德知识是如何发展与被发现的;其权利客观性根基——价值真理思想是对古典理想的回归与重建。德沃金思想不应被理解为美国模式的强加推广;其权利观并不缺乏权利生成过程的论证,也不会导致相对主义的现代性困境;其思想也并非只是不切实际的高贵幻想。  相似文献   

9.
德沃金通过采纳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和真理方法建立了他的阐释学法学的司法审判理论,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案件审理的复杂过程和政治、道德价值对这一过程的渗透作用。但哲学解释学本身固有的理论与方法上的缺陷使阐释学法学未能对审判的合法性标准问题做出有力解释,从而无法有效应对法律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仍是我们不能弃之不顾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在法律和法学文献中没有一个词比权利更加含糊不清。〔1〕在拉丁语系中,权利一词与法律、正义等词汇纠结在一起,具有更大的模糊性,诚如笛卡尔对"时间是什么"的追问而令人匪夷。但睿智的法学家(如哈特)善于对模糊问题寻找适切的方法解释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某一问题的诠释。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  相似文献   

11.
于柏华 《北方法学》2014,(3):94-100
德沃金的权利理论是一种个人主义权利观,诠释与人性尊严是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诠释确定了权利的表现形式,权利表现为一种个体性的诠释实践;人性尊严则赋予权利以价值,权利的价值在于它承认与尊重每一个人的内在价值与责任。《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与《刺猬正义》这三部著作代表了德沃金权利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权利的个人主义观念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与完善。该权利观虽然极为精致且具有说服力,但并非理解权利的唯一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蕾 《北方法学》2011,5(3):29-38
美国200余年的制宪、释宪史为宪法解释提供了丰厚的制度土壤,形成了林林总总的宪法解释理论。贯穿其中的则是宪法解释的合理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较为极端的"解释主义"与"非解释主义"之争。作为对这二者的超越,伊利和德沃金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宪法解释的"第三条道路",前者可称为宪法解释的"程序"模式,后者则为"原则"模式。二者自觉地将宪法解释问题与民主观联系起来,从而将宪法解释的方法论推至一个更为丰富与抽象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探讨的法律解释的客观性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又是一个疑难的问题 ,还是一个与法律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文章以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 ,即通过比较德沃金与波斯纳的相关法律解释理论 ,研究法律解释的客观性问题 ,并结合当今的法律实践 ,探询法律解释是一种对法律本身的重构还是需要被超越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许章润 《中国法律》2009,(1):18-19,77-79
“疑难案件真的没有正确答案吗?”,这是德沃金教授一篇论文的标题。说的是所有“疑难案件”都会有,也不可能没有“正确答案”。所谓正确答案,当然并非仅指法官大人的裁判,毋宁意味着裁判充盈正当性,在法律和道德上站得住脚。而且,在德公看来,这一双重站得住脚的答案,一案只有一个,是为“唯一正确答案”。尽管并非历千万纪而颠扑不破,共三光而永光,但是,其为“最佳选择”,至少满足了当下公义的要求,长远来看,  相似文献   

15.
李常青  邓巍 《现代法学》2004,26(6):166-173
法律比较是反思法律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路径。功能比较法以比较对象和比较样本为基本概念,关注法律的功能及其实际效果。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规范的功能发挥机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从中美两国各自的法治背景来看,德沃金所主张的法律的建设性的整体阐释是一种促进人们反思法律、反思自我的方法,对于思考中国的法治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律判断大小前提的建构及其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永流 《法学研究》2006,28(4):3-18
法律方法效命于法律判断的形成,法律判断的形成是一个将大小前提进行等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视事实与规范之间的不同关系,要运用各种方法去建构大小前提,即使事实一般化、使规范具体化。这些方法包括:客观目的探究,法律修正、正当违背法律,法律补充、反向推论等建构大前提的特有方法;观察、实验、技术鉴定、法医鉴定等建构小前提的特有方法;以及演绎、归纳、设证、类比、解释、论证、诠释等建构大小前提共同运用的方法。它们共同构成法律方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融贯性作为检验法律真理的标准,是一种超越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立场的尝试。德沃金的法律解释思想以融贯论作为法律真理观,以罗尔斯的"反思性均衡"作为法律解释的方法,以信念之间、信念和经验之间的融贯性作为法律解释的标准,从而为"法律唯一正解"提供了哲学上的正当化根据。但是,原则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并不存在理想意义上的融贯;法官的类推解释只能达致局部融贯而无法形成整体融贯;法律的无穷解释使德沃金的解释理论陷入无法自拔的"明希豪森困境",这些理论上的难题使德沃金的法律真理图景成为一种虚假的幻相。  相似文献   

18.
<正>一、问题的提出法律无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也是一种规范性现象。"我们声称法律既是社会性的又是规范性的,其实是想说,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但这种社会制度可以系统地生发(或者至少可以生发)出行为的理由(reasons for action)。"〔1〕正是由于法律所  相似文献   

19.
余俊 《现代法学》2011,33(4):41-48
作为一种司法改革举措,民间习俗在一些法院中得到运用,民间习俗对国家司法的影响力也就成为需要法理论证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中反思哈特与德沃金关于此问题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仍有许多启发作用。哈特通过承认规则塑造了习俗的有效性,而德沃金则通过权利原则将习俗引入国家司法。尽管哈特与德沃金意见有所分歧,但他们从不同视角提供了习俗进入司法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法治的意义及其核心价值,不论在具体法律实践或抽象理论阐述上,却依然存在着极大争议。"大法官会议"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点,毋宁是一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法治观点。无论是形式合法性或民主程序的法治要件,均无法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上,保证执政者或立法者不会借助法治的形式要件,来追求满足其政治野心或个人私欲的不正当目的。法治理想的追求,应当着重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就人性尊严的内涵来说,德沃金提出的两项人性尊严原则,内在价值原则与个人责任原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镜的理论资源;特别是,他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诠释,亦即人具有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客观价值,适足以填补大法官人性尊严观的论述盲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