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学界自20世纪末起对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研究始终热情不减,但对于我国是否建构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的现代性模式研究较少。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把握现代性与现代化的伴生关系,从探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成逻辑出发,将之与我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对比。通过对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互通点与不同点的厘清,最终得出我国所建构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了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超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独特价值观,明显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资本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走现代化道路的信心,打开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思路,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和新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终结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创造人类新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创造性地超越了资本中心化,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逻辑;创造性地超越了西方的虚假民主,开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性地超越了唯我独尊的强权思维,坚持了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创造性地超越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突出优势与中国特色,对推动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出人类通往现代化的新路径,创建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破解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面临的发展困境、治理困境和文明交往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践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凝聚了人类文明新共识,促进了人类文明普遍交往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景观。在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大众文化以形构时尚观念、敞开文化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格局和生存状态。在西方语境中,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语境中,大众文化是形构现代性的现代化力量。大众文化作为全球化现象及文化资本力量,在中国语境中乃是解构与建构并举,甚至是倾斜于建构,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并非趋向西方文化,而是在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的大众文化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6.
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才能真正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本质性维度、出场必然性及其在人类史图景中关联性的历史地位。考察中国道路的创新,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新现代性的各种模式,必须深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必然性,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中根据"中国新现代性"的独特坐标加以阐释;探讨中国道路的社会根源,不能简单平移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而要深度反思我国已经进入的差异性社会本身。中国道路是历史道路的继续,始终在与"半现代"陷阱作殊死博弈;中国道路决不是世界道路的"另类"歧途,而是人类史道路的创新继续,它丰富和创新了人类现代化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集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使命的思想资源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起点是消除贫困,经过百年探索,形成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分配体系,超越了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分配方式。共同富裕是动态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自身实践的现代化概念和理论框架。这一中国式现代化分配体系是以党的领导为力量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组成,开辟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生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资本在催生现代性生成的同时引发了现代性的危机,将现代化带入一个无法预测的、难以把控的风险社会。因此,要从根本上规避风险社会,就必须克服资本扩张的逻辑悖论,彻底颠覆以"物"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逻辑。就当代中国而言,在借助资本的力量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用社会主义力量将资本纳入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走自己的路,并非水到渠成的易事,而是需要艰苦探索的难事。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其理论、历史、现实和文明逻辑,值得从理论上认真探讨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实践开拓和创造性运用,须从“世界历史”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加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立足中国国情,回应中国问题,更凸显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顺应文明新陈代谢的规律,超越以资本为轴心的西方文明,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西方现代化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产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代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由于受资本逻辑的主导和驱使,西方现代化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困境、殖民与霸权主义对全球和平产生威胁、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人的异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和平与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实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强调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意义。之所以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于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弊端的充分认识,即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充分认识,即探索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源泉价值的充分认识,即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这些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独立性、人民性和继承性三重特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基因和西方现代性的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土壤,中国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奋斗精神、理想目标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文明之路,超越了两极对立的思维范式和国强必霸的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道路的文明意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发生了碰撞。如何合理地继承传统价值观和批判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构建符合本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的当代价值体系 ,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存在各种错误与偏见,例如以发展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威权主义、精英政治等片面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些西方的解读在国际话语权中占据主流,对我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包括为西方制裁打压中国提供舆论支持、引起对海外中国人的种族主义歧视与攻击、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影响我国国内学术与意识形态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工作,澄清各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错误解读,打破西方学术和西方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经济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换发展是社会转变的主要原因。在此理论框架下,马克思阐释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进而构建出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导下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运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资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在世界历史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拓宽了人类历史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剖析与把握。具体而言,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应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特征的深层次逻辑,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信息:连续性蕴含着自主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性塑造着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一性助推着多元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容性指向着包容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平性决定着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依托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积淀,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创新根基:连续性有助于破除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迷思;创新性有利于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局限;统一性有助于整合多元现代化主体的话语权;包容性能够帮助消解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情结魔障;和平性则为挣脱零和博弈的现代化竞争思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党组织的现代性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造以党组织为组织实体的价值共识核心发源地的功能主体,以党组织公有属性为价值关系的社会网络,以人民实践为中心的价值生成的主体,以中国社会现代化推动世界社会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方向,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变革者与主导者,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结构、内容、功能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坚持发展围绕人民群众为核心、以坚持立足发展实际为关键、以坚持全面推进与精准把控相统一为重点等发展原则的,迈向新的历史阶段,显现了为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丰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有效借鉴、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可靠支撑及为世界稳定和平发展提供坚实有力保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与发展要求,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中华文化内敛性、和合性和民本性的深厚底蕴,内敛性促使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立足国情、独立自主;和合性促使中国走的不是像西方一样侵略、扩张、殖民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民本性促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