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细胞单位。党和政府要求在数智化革命浪潮中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载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于社区传播治理视角,搭建社区融媒体平台、营造社区传播公共空间、打造社区传播结构有助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善治,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面对具体实践中的困难,建议建立一个由基层党组织领导,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社区各平台智慧融合的立体化、开放式、包容性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态传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建设相嵌融合、相互包容、互惠共生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需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践途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可从形象、工具、行动等三条路径着手.  相似文献   

3.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天津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对社区民族工作摆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充分;资源配备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社区民族服务管理偏行政化,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建议:提高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着力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积极推进工作模式创新;凝聚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合力。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社区是各族群众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社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增进城乡各族群众福祉,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深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历史回顾与总结,分析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立法和宣传,建立城市民族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使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城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进步,对于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各族同胞的共同家园,相互嵌入式的社区建设有助于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以致亲密无间交往、畅通无阻交流、自然而然交融。互嵌式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单位,既关系各族群众居住场所的融合构建,也关系各族群众内心精神家园的融合构筑。建设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实现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深入探究影响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因素,梳理各方面问题及其根源,可以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实施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之一,面对社会整合和制度建构的要求,不仅需要宏观和中观的布局和考量,更需要来自基层社会的实践推动。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野,人民城市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条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当代国家的基层社会组织。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基本场域,同时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与维系更有着与单一民族社区完全不同的特点,其民族认同、调试族际关系等特点使之成为民族关系的传感器。模式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对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内容。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途径。通过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层面民族关系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推动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结构业已成为我国促进民族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而且是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创建作为一种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事、共融、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辽宁是多民族共处的省份,也是城市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区。创建多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对于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初心与使命是行为主体的价值倾向中最稳定的部分,也是奋斗目标的核心环节。党的民族政策的初心与使命是指: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单元民族平等权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产生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的指导,继承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因,以及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党的民族政策的初心与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进入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能够有效保障单元民族的平等权利;凝聚来自56个民族的磅礴力量,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适应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空前活跃新趋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民族工作重要战略部署,内地城市需要做好人口承接工作,对公安机关而言,首要的即是要做好社区警务。北京海淀龚村多民族社区警务模式,从多民族社区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内在要求出发,将"民族工作"寓于"警务工作"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多民族社区特色,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战略、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在内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民族工作"和"警务工作"双重发展良好效果,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社区警务工作做出了示范。龚村社区警务成功的启示主要是,应从政治高度认识多民族社区警务,正确把握多民族社区警务"民族工作"与"警务工作"双重属性,要在心理上深度融和,实现感情和心理上的"互嵌",应构建以社区警务站为中心的多方聚合的工作机制。此外,深化对消除狭隘民族观念、宗教去极端化等问题的理论认识,对于做好民族社区警务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道路;践行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民族群众的利益福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总结和吸纳这些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民族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地区,拥有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积累了多样化的视觉形象生产方式,拓展了多元化的视觉形象接受渠道。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系统性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整理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典型示范工程和统筹融入工程。  相似文献   

14.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宁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稳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几点思考,以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事关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目标与路径相契合、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的角度进行全面统筹。记忆、认同、共生,三者相通相连、相契相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记忆是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与维系的心灵根脉,认同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互融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价值体系。记忆、认同、共生的三维分析视角,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民族政策是国族建构的方法和手段,二者在多民族国家内须臾不可分离。在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通过民族政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变为自觉,民族平等理念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建构的核心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当前,在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下,需要不断地对现有民族政策进行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释放的强大动能可以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和实现路径。以党的边疆治理思想为指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践为参照进行研究,发现边疆治理中存在: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有待厚植;绿色发展推进不足,生态文化认同意识亟待增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建议加强党对治理工作的领导,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推进经济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提升治理能力,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具有独特内涵和特点。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有利于增强宣传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逻辑进路主要有完善党委领导、队伍建设、依法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靶向推进的有序落实机制,建立制度规约、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协调保障机制,建立量化评估、典型带动、跟进压实的评估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民族国家大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是多重的,因而他们的认同结构也有层次性。国家认同整合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信念,体现多元一体的价值,居于最高认同层次。为实现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国家认同通常借助政治符号的作用使多民族国家成员对国家的感知具象化;并且通过政治仪式以情境化方式在时空场域中凝结共同记忆。新中国70年的建设实践表明,多民族国家在发展建设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通过共同繁荣保持民族的特性与文化的多样;同时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