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养老是一个涉及“供给——需求”的复杂系统,需按需调配合理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对全国“四省十市”农村不同养老模式的经济收益、农民支付能力等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农村养老产业收益率普遍较低且村民支付能力差;农村互助养老同老人潜在需求耦合程度较高且存在地区差异等问题。因此,乡村振兴视角下,应从完善机构治理体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角度对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2.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还处于发展状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多以地域关注为着眼点,以点带面,研究各地探索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试图总结一般规律,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式,也适合当前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为样本,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可以概括为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和三类主要模式。两条主线为救助-适度普惠福利服务和居家-社区福利服务,三个阶段指由自发性的帮扶救助到村两委主导再到混合化运营,三类模式包括纯居家互助服务模式、互助服务+就餐模式、互助服务+综合模式。总体而言,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非营利定位的,互助服务是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分阶段、分类型地扩展救助型福利服务和适度普惠型福利服务;由福利的国家责任向国家、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参与,进行资金和服务互助)转变;由设施建设向服务供给转变;构建农村互助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基于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资源不足和令人堪忧的养老现状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低成本、多元化主体、重视精神慰藉和弘扬互助文化的特点,使其能够适用于农村地区现有的社会结构,并且可以很好地弥补农村现存各种养老模式的不足。互助养老模式对于缓解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应该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多重资源等多元化路径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议题,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满足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保障其晚年生活质量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新发展阶段,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经济保障、医疗护理以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传统家庭代际赡养功能日益衰退、机构养老服务推广进程缓慢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可着眼于互助式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型养老、文化养老以及教育养老等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互助型社会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化和低成本养老、推动老年人有序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养老体系中的基础而非辅助部分。互助型社会养老是非营利性的,资金、服务、运营主体和组织形式都相对多元。其组织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不断提高各类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合作化程度以及可持续运转能力,从互助组织有序管理、专业社会组织赋能、市场经营逐步走向规范多样的各类现代互助合作社的经营;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分阶段推动建立市县、省、国家级的互助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互助养老组织体系、时间银行体系以及其他各类互助合作养老方式,并进一步向中国特色互助合作的社会部门过渡和发展。目前我国互助型社会养老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重点解决好社会观念、法律法规、资金支持、互助组织体系建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建立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个创新,西安市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在管理体制、资金保障、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从政府决策、保障、文化、养老需求、参与、制度与规范七个方面进行管理与创新。因此,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立足农村养老需求和实际,创新农村幸福院的服务功能;成立互助养老指导中心,加强幸福院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组织专业队伍对幸福院进行等级评估,积极探索提高村干部参与幸福院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以及幸福院安全事故防范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投资为主与多方资金筹措相结合的幸福院运行资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核心家庭养老能力退化,养老形势不容乐观。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活动并在"时间银行"储蓄服务时间,待自己年老有需求时可提取相应时长的服务,上海探索的这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着缺少政府的顶层设计、不同服务类型间没有换算标准、人口结构变动导致"时间银行"储蓄不足等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划分服务等级并确定兑换标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留守老人养老缺失问题日益突出.有鉴于此,在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形下,可以尝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留守老人群体及外出与滞留农村的青中年群体构成的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通过基层社团组织与留守老人互助基金的建立,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保障其生活质量,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各国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困扰的背景下,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自它诞生以来就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并积极采纳。我国自1998年初引进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以来,其试点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多地养老时间银行试点纷纷关闭。文中以时间银行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实践为基础,从养老服务的需求及供给等方面对养老时间银行服务模式在我国继续推广的可行性重新进行了探析,并得出结论:我国当前发展养老时间银行模式存在迫切性和可行性,具备良好的制度优势和技术经验,可以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建立共享信息平台、打破地域界限、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措施进一步保障该模式的长期有效实行。  相似文献   

11.
农村邻里照护贫弱老人是可及性高、可接受性强的一种养老模式设计但同时在服务的稳定性、服务内容、服务专业性以及受助人选覆盖面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这是国家福利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逻辑未能有效统摄乡村社会自有逻辑的结果。可以在合理定位邻里照护政策适用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服务技术培训力度以及政策监管力度等途径克服现有局限,以期深入推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基于19个全国农村养老服务典型性案例,提取和凝炼了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践离不开供给动因、供给主体、供给保障、供给流程之间的耦合作用。在供需现状、上级压力和理念认知等内外动因驱动下,由党建引领的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所构成的多元供给共同体,通过整合制度建设、工作机制、资源条件和技术赋能等供给保障要素,为需求识别、供给决策、服务生产和监管评估等接续环节构成的供给流程提供重要支撑,从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动态平衡,由此构成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已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为洞悉农村养老困境并探寻可行对策,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进步,山东行政学院于2017年12月30日在济南市举办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农村养老体系构建;农村养老制度;农村养老质量;发展农村易地社会养老;扶贫角度下的农村养老;济南市机构养老现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村养老需求和困境远超城市,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养老需求,重点推进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社会变迁背景下复杂性治理的重要场域,多元共治是此类场域的理想治理模式。通过选取全国98位“第一书记”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采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驱动型统合治理概念,用以阐释政党统合驱动乡村共治的实践机制及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在乡村治理进程中,以“第一书记”为人格化代表的执政党运用包含赋权型统合、经营型统合和动员型统合三大实践机制在内的驱动型统合机制,激活了乡村的政治势能、经济动能和行动效能,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配合的共治格局。这体现了“政党驱动社会”的内在逻辑,意味着政党统合力与社会凝聚力之间是交融互促的双向驱动关系,由此共同构成了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亲子关系呈现断链或缺位状态,隔代抚养使乡村家庭遭遇育儿和养老双重压力.本文以H省D村家庭育儿观念变迁和代际合作实践为例,根据祖辈参与儿童抚育的程度和方式,把隔代抚养模式分为祖辈“较少参与型”、“适当参与型”、“较多参与型”和“完全托付型”.在祖辈“较多参与型”和“完全托付型”模式中,祖辈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儿童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及时提供社会保护和支持,形塑“断链后的再链接”机制,破解隔代抚养儿童社会化障碍,增强乡村家庭自我保障和抵御风险能力,为儿童成长营造健康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进入城市寻求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加之转型期传统孝道日趋式微,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通过对家庭养老、自我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六类农村现有养老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以新农保模式为基础,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理念。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兴起的下乡养老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荒芜土地和空置房屋的利用,还可以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及城乡文明的交融,并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积极作用。政府应积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力度,鼓励农村闲置房屋、土地流转发挥最大效用,将乡村与养老融合,养生与养老融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令人瞩目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流动规模的逐渐扩大对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念上的冲击、结构上的挑战、经济供养上的变化、照顾方式上的影响、精神照顾的匮乏。本文借鉴人口流动理论,简要分析了农民工流动现象。并从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出发,论述了农民工流动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社会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呈现出了与非民族地区的城市老年人不同的特征。以贵州省G乡的若干苗族村落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苗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呈现出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社会养老模式为辅、集体养老模式缺失的特征。通过对该地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加以分析,提出适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华中村治研究积累了一批颇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方法和视野。它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展望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以乡村治理为核心搭建了研究平台,并将乡村治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理解中国农村,为政策实践服务,以理解政策实践为社会科学追求。在这种问题意识下,形成了朴素而易于操作的方法和视野,其核心是村庄生活的视角和区域比较的方法。华中村治研究目标明确、内在层次清晰,可能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