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儒家道德价值实现方式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的前提是"情",这是从人之本性"善"为出发点的。基于"忠恕之道"的实现途径"诚"—"诚者物之终始"、"诚者天之道也",最后揭示出"忠恕之道"的实现"仁"。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更是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作为儒学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为官理政的道理,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以及"德本财末"和"以义为利"的"义利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仍然不失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治政之道治邦之道》是一篇战国时期的政论长文,简文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治国安邦展开,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于人才的观念,这些观念大多符合孔孟儒家的价值观,但不少内容也体现了兼收并蓄、多家融合的特点。对《治政之道志邦之道》中蕴含的人才观进行介绍及评价,并挖掘其对当今人才理论、领导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统一,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恒无为”是“恒道”思想的基本实现形式,是遵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得、大为。“恒道”思想所孕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价值底蕴,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官员的人文修养决定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关系官员自身形象和国家形象,关系人民福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主包括君子之道、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心灵生活,仁政思想、天下观、包容的胸怀六个方面。践行传统文化,提升人文修养,需官员在大本大源上着手,在为学上着力,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和执政方式上用心,在改革创新上推进。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9.
大学论     
论述"大学",是为了明晰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彰显德性,使人"知义"而"至善"。大学汇聚真善美,自身具有永恒的垂范于世的光辉德性。大学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促进"人"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人"或"人类"的需要。国家或政府等大学管理机构应着力为大学提供好的研究环境,使大学真正起到满足人类激发潜能、内在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需要。  相似文献   

10.
和谐精神,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它贯穿于孔子宇宙观、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观,体现在“和为责”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泛爱万物的仁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中庸”的致和之道之中。  相似文献   

11.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的治国之道,研究了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和内在价值,揭示了其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意义。此书如能对各种治国理念间的交流和影响增加论述,可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深度,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儒家仁爱思想与企业安全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道德人格形象,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整个市场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文化的仁爱伦理精神,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等道德思想,可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的管理学首重无为而治,也就是强调放权与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治理模式;中国人的管理学谈天下至诚、德育天下及修身齐家之道,也就是愿景领导、价值领导、关系管理及文化建设,以创造信任的环境;中国人的管理学总是强调阴阳并存又阴阳融合,这正是学习型组织在变化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14.
管理哲学作为思维体系构成中的重要分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卓越的管理者,同样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反者道之动"思想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内容,也是管理思想中讨论范围极广、思辨极为深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不仅包含了巧妙的管理思想辩证法,阐释了管理思想与世界运行之间的通则,同时还以道家思想的角度对管理者的行为原则及准则提出理论基础指导。在"反者道之动"思想的指导下,优秀的管理者应从学会相反的角度看问题,并推行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对治家之道有独到见解。他的治家之道以传统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涵盖勤俭、孝友、睦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对于抑制我国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促进我国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处处留存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大学之道"完整系统地建构了一套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修己以安人"之人生理想和实现路径。这套道德修养体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前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仍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都特别强调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主张以人为本 ,具有浓厚的非宗教、反神学的意味。不同的是两者的“人论”观不同 ,对人的本质的不同把握和对“为人”价值的不同取向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文精神 :即“为道”的人文精神和“为学”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 ,认为真正的人文精神则是两者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天"和"天理"是朱熹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宇宙之天、主宰之天、天理之天"是朱熹之天的三层含义,"理、气与天命之性"是朱熹天理观的主要内容,追寻大学之道是朱熹天理观的价值取向。朱熹的天理论秉承程颐,并在其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严密、精致、深刻,是作为理学代表的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基本内容是"爱人",而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它建立在人人都有一颗为他人之心的基础上,这颗为他人之心就是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根源于孝悌之心,但又需要超越孝悌之心,只有发扬光大这颗孝悌之心才能真正的爱人。以一颗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道,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诚信之德和法治之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的调节范式。通过对诚信之德意蕴的思考与法治之道的追寻,探寻二者的辩证关系:诚信延伸以辅法治,立法先要立信;市民社会的人际诚信,守法先要守信;用法为民提升公信力,执法者必要执信。而法制为诚信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法治诚信为诚信实践提供理念保障,法治之道为诚信践行提供人本保障。二者和谐前行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又需要相互借鉴促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惩罚和激励机制。疏理以明志,诚信与法治的德与道的结合化梦想促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