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通用汉语。回族穆斯林借用了一些佛教术语,通过改造、引申等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方面的事物与思想。回族对佛教词汇的借用,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这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科学论断。我国伊斯兰教适应新时代要求,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发展轨迹入手,分析其与中国社会尤其是与中华文化的协调、融合,针对当前应关注的三大突出问题、把握的四个关键环节,提出新时代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应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纵观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清真寺基本上是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对外交往、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出外留学、工作、朝觐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穆斯林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某些礼仪、礼俗的影响,在国内某些地方个别修建了一些阿拉伯样式的清真寺,而且,讲究豪华、超大,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尤其是在新建、改建的清真寺内外,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些做法不仅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也有违伊斯兰教的教义,偏离了伊斯兰教崇尚"勤俭"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要求。为此,建设中国清真寺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注重节俭、实用、量体裁衣,谨防"泛沙化"、"泛阿化"的倾向。同时,还应高度重视清真寺的功能,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不移地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要想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与中国社会相适应,进行必要的变革。这种以变革促适应,以适应促发展的结果,加深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也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更好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心态。明清之际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分别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人性论等方面对中国儒家学说进行肯定、吸收、批判、改造与融合,使伊斯兰教在中国本色化了。  相似文献   

6.
影响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人的因素和自身因素等等。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这些因素 ,对政府更好地引导伊斯兰教与中国相适应 ,对伊斯兰教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而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一贯倡导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学术界对具体每种宗教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探讨很少."伊儒相通"在历史上对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向21世纪、继续阐扬"伊儒相通",是伊斯兰教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其教规教义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伊斯兰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中国化基本方针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教规教义阐释与之相得益彰,经历了从认知、认同到践行,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9.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双重传统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金宜久 《外交评论》2000,(Z1):53-55
中国和埃及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继7世纪40年代伊斯兰教传入埃及后,约于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0世纪70年代,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建成,它日益显现出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13世纪中叶,阿拉伯的阿巴斯哈里发王朝(750—1258年)崩溃,埃及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宗教中心。与埃及不同,伊斯兰教在中国流传的最初几个世纪的影响,仍极其有限,明末清初以后,随着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加,伊斯兰教在中国获得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伊斯兰学术文化也相应地有了发展。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埃及对中国伊斯兰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是近代以来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佛教中国化和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系统梳理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略论伊斯兰教的社会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社会适应性。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分析、认识和把握伊斯兰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燕 《工会论坛》2005,11(4):108-109
对伊斯兰教义的曲解和伊斯兰教的极端行为是恐怖主义的宗教根源,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是恐怖主义的社会根源,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伊斯兰恐怖活动的国际根源,巴以冲突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4.
新疆宗教工作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治理现代化和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新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宗教工作法治化在立法、政府管理服务和普法宣传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从修法、提高宗教工作执法水平、提高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以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宗教领域矛盾和问题几方面完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基本命题。在这一命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作为其内在逻辑线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近代社会条件和文化机制的选择;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主题,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中走中国化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关键点和必由之路。历史上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主动与主流文化调和融通、"入乡随俗"的文化适应机制对当今中国宗教界来说是宝贵的经验。吸收借鉴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经验,有利于推进当今宗教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进一步实践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唐代时期,留居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人数快速增多,唐朝政府对这些留居的伊斯兰教徒采取了相应的民族政策,这对往后的伊斯兰教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自产生以来走过乏数世纪荣辱兴衰的漫漫历程,就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对世界的影响性而言,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如今伊斯兰教已经成为震撼世界的宗教,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活力的文明。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它仍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和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和了解伊斯兰教完备的信仰体系,以及以宗教意识形态为核心和导向的形神兼具的宗教文化传统。如果把伊斯兰教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什么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命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能够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走向辩证融合。从内容维度切入,二者在社会理想、价值导向、内在特质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契合性,因此二者有结合的可能性。以现实维度观之,二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服务于中国实践的需要。从实践维度出发,新时代要在“固本培元”“和而不同”“古为今用”“扎根人民”中主动探寻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新时代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回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且围清真寺而居。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和引导,云南省清真寺的管理制度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自2000年后,云南省各地清真寺新一轮改扩建开始,其管理的世俗化更为凸显,管事民主选举也被提到新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伊斯兰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