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人格之美     
人格之美是永恒的存在,而且会有永久的魅力.官位,权利、威势,并不与人格成正比.智慧是人格的要素之一,学识能导向智慧.人格的主干是道德.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必是人格高尚的人.善良应是美好人格的永恒元素.人格  相似文献   

3.
刘方华 《工会论坛》2009,15(2):150-151
在高扬魏晋风流之美的同时,《世说新语》表现出浓郁的“审丑”意蕴: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丑的类型,揭示了美丑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规律;通过展示人们物欲追求的种种“丑态”,表现了古代人性意识发展的时代转折;通过描写各种“丑言丑行”,表现了魏晋士人尚真、尚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描绘了"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群体人格追求的写照,是当时的审美理想。魏晋士人以其特有的潇洒、真率、放旷与智慧诠释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言语是魏晋士人清谈的基本载体,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形式。魏晋士人的言语世界异彩纷呈,既有鲜明的共同倾向,又有独特的个性差异,极能折射出士人人格的双重性,是后世品鉴魏晋风度的有效渠道。《世说新语》作为士人言语的宝库,其语料价值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6.
一、司法文书的浩然正气之情 司法文书也“言情”。其情为何情,这得追溯一下司法文书的审美价值。 司法文书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因为它用写作的艺术性、创造性来充分表达法律实效。其审美价值概括而言是:法律的尊严、价值以及法官、律师的内在的秉公执法精神的外现。具体而言这种“外现”出来的应曰:浩然正气。例如起诉书、判决书等,全文上下、每句每字、每个标点符号不仅表现着检察员、法官本人的气势与人格,更主要的还表现了检察机关控告犯罪的严厉之情,人民法院惩处罪犯、裁决纠纷的威严之情。这些“情”都是司法文书必须体现的、外现的浩然正气。 由此可见,司法文书也“言情”。不过言的是浩然正气之情。这与生活之情宜,文学作品的感情是不同的。这种浩然正气之情,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价值以及法官、律师的内在秉公执法精神。 二、司法文书情感的适度是客观、冷静、鲜明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魏晋风度的推崇者.他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李白在思想上、诗歌创作上对魏晋风度的继承和超越,成就了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不折腰"的人格节操,以及他创造盛唐诗歌高峰的奇迹.  相似文献   

8.
兰陵萧氏自晋宋之际以勋业进入社会上层之后,受到士族文化影响.齐高帝萧道成很重视其子孙的教育,形成了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诸子孙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艺修养,甚至入梁后还创作出了标领时流或传之后世的佳作.萧齐子孙在为人气质及爱好等方面也显现出名士化的特征.这都表明萧齐皇族在获得统治地位后迅速"士族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儒家道德价值实现方式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的前提是"情",这是从人之本性"善"为出发点的。基于"忠恕之道"的实现途径"诚"—"诚者物之终始"、"诚者天之道也",最后揭示出"忠恕之道"的实现"仁"。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更是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铜仁的仁义传统声名远播,建设"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已从决策层传递到普通百姓,从自觉理念变成自为实践,一个崭新城市品牌跃然而升。"武陵之都.仁义之城",既有总体性规定又有特质性内涵,既有外在表现又有内在要求,既承续传统又时代建构,是一个完整的顶层摹画。如果说"仁义之城"展现其"容人之量、助人之德、成人之美"的内涵,那么"武陵之都"有了"交通好、实力强、生态美"的总体性规定,其特质内涵又是什么,作点这些探  相似文献   

11.
张孝祥是南宋初期词坛上影响较大的一位词人。在南宋民族矛盾沉重的特定历史时期,他主张抗金爱国,表现出坚定执著的政治信念;他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又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念。同时他还以爱国之情抒以忠诚正义之志气,以恬淡之笔表达豪迈旷远之情怀。“肝胆皆冰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从他的事迹和创作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品与人品一致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自然美意识。他的自然美意识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经历和高韬的人生境界密不可分。这种独特性在他的诗文中具体表现为:以自然为载体表现自己的自然、自由之心,以自然为载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和合之境。其诗文字里行间流露出魏晋风度的余韵。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和“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15.
建安诗文的空间迁逝之悲非常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三: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是很封闭的,人们安土重迁、安居乐业的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社会,看重具有血缘关系的伦理亲情,植根于故土,情深于亲人;建安时代是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代之一,人们饱受流离飘荡之苦.根据时间的本质,自然和人事的变迁是时间存在的前提和根据.建安时代,整个社会陷入了空前的变动中,自然和人事的迅速变迁,使时间的流逝非常急剧.建安诗文中表现出浓烈的时间迁逝之痛.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是继汉开唐的重要历史时期,而魏晋"风度"历来被文人雅士所乐道,甚至有些商品也标榜为"魏晋风度",但这种"风度"是一种虚玄社会思想的反映,可言不可取.这种社会"风度"成为玄学教育思潮产生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17.
"鞫情之术"是<折狱龟鉴>的作者郑克在总结历代执法者"折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五听"察初情,以情理、事理分析案情,用事实、物证检核验证,以"谲"探求隐匿的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郑克的"鞠情之术",在研究和建立侦查方法科学体系方面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一)应重视获取案件初情,研究获取方法;(二)应注意分析情理、事理,拓宽查明案情的渠道;(三)应重视证据对查明案件事实的作用;(四)应重视侦查方法体系研究;(五)应重视普遍性侦查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散文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在散文中,“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情则是散文创作的大敌,无情则无散文。情属于精神的范畴,是抽象无形、看不见、抓不到的东西。可在一篇散文中。一旦有了情,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有时能感天地,泣鬼神;有时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要化情这种无形之物为有形,散文家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大干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抒发情感的客体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仁”为儒学之核心。首先就“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可归纳为“成己”之学、“爱人”之学与“爱物”之学;其后着重探讨了儒学之“仁”对今日和谐文化建设之现代意义,指出“仁”有助于在社会上广泛倡导和谐理念;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全社会自觉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作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在生活习性上倾慕名士风度;在个性上肯定自我,追求率性任真的真性情;在精神境界上,崇尚自然,追慕具有隐逸因素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