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互联网的飞跃发展,既孕育着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正是诸多挑战带来"副产品"。为此,本文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性,通过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做出了合理预测。本文考虑了政府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相互影响,建立两者间的竞争模型,预测竞争中可能产生的结果,寻找竞争中政府与网民间平衡点的位置,为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干预行为提供依据,同时为衍生舆情的产生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3.
张璇 《前沿》2012,(12):11-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为人们讨论社会热点事件提供了一个广大平台。通过网络的传播效益,不仅可以让政府了解民声,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达到网络舆情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由于网络群体众多,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偏激性和狭隘性,使得某些群体借题发挥,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舆情现状需要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分析,并做到网络舆情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4.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薛琴 《警察技术》2009,(6):16-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甚至有时成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提出了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指出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并建议政府从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3个方面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是对临战指挥者在新时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个新考验。本文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网络舆情临战引导案例,分析了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网络舆情临战处置的基本原则,以期对警察临战指辉者的正确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2,(10):93-93
曹伟、王华彪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韩晓娟  王丽娟 《前沿》2012,(17):37-38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快,随着Internet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逐步发展,由不良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些无疑对当今社会稳定、国家信誉和政府形象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不良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很大,已成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梳理,使网络舆情能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的诉求,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相伴相生,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状况,对网络舆论的走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流行语具有触发性、速成性、反讽性、易煽动性和短暂性等特征,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公安机关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公安职权和履行公安职责的国家机关,应积极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把握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特点及产生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工作方式,畅通公众沟通渠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对敌斗争的新战场、打击犯罪的新领域、社会管理的新平台、团结群众的新阵地。新的社会发展现状给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给公安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尤其是网安部门要不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微博的普及使用为公安机关开辟网络前沿阵地带来契机,以公安微博为切入点,公安机关主动关注网络民意导向,积极收集网络社情民意。公安微博的用户数量及分布保证了网络民意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即时传播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实时性和迫切性,双向互动沟通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公安微博是民意主导警务的实践创新,在深化警务公开、完善公共服务、汇集社情民意、宣传及塑造警察形象、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监督近年来悄然兴起,其监督层面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的各方面。网络舆论监督在侦查活动中影响日渐增大,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监督力量,对于侦查活动公开化的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侦查活动的程序正当性,防止和减少侦查活动中的失范行为;但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具有自发性,其尚缺乏合理有效的规范机制,如不进行合理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的存在也有可能破坏侦查活动的独立性.成为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加强涉警网络舆情治理,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机关应当积极研究和把握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反思在对其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同时还要通过恰当的措施、健全的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的预防、化解涉警舆情危机,助力网络维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实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极容易变成网络舆情,对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增强新形势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探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生成、爆发、稳定、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18.
以公安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微博环境下以新技术应对新技术引导舆情面临的挑战以及迅速发展的"官博"在规模与作用、个例与整体间矛盾突出,后继发展乏力的困境。就当前处置网络突发事件和涉警舆论实践中暴露出的引导语言缺位、引导话语无力、引导力量单薄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突破困境的具体对策:在方针原则层面,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理性包容;在引导策略层面,要及时应对、反客为主,理性平和、坦诚沟通,把控风向,引领舆论,密切协同、合力发声;在方法手段层面,要加强微博平台建设、完善微博舆情监测、创新舆情引导手段、培养引导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由涉警事件引起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影响着警察形象和警察权威的建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警察执法环境并不乐观。警察自身又存在职能不清、违规执法及内部失检等问题,因而成为网络舆情的引爆点。网络的发展和公众的参与又加深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壮大,一旦出现涉警舆情,极易演化成为危机状态,影响警察权威的树立和巩固,波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警察应对网络涉警舆情也应从自身、媒体、公众等方面着手,重塑警察权威。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探测流程和方法,及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有效引导和管控,已成为公安部门值得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解析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提出了具有程式化和可操作性的探测模式,并从多视角阐述了管控对策,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