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把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穿一种特殊款式的服装称为袍。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和文献上得知:袍者,官服也,富贵之服也,还可称为“拜”服,即在某些场合的礼服。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帝王将相、豪绅贵族穿的是袍,平民百姓穿的是衣或衫。在我国唐代有一则《夺锦袍》的传说:唐武后游洛阳龙门,诏从臣赋诗,优胜者赐锦袍。宋之问的诗做得特别好,以至武后把已赐给别人的锦袍又收回来赏给他。后因称在竞赛中获胜夺魁为“夺锦袍”或“夺锦”。宋陆游《赠邢刍甫》诗:“割愁何处有并刀,倾座谁能夺锦袍?”明高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不知什么年代把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穿的一种特殊款式的服装称为袍。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和文献上得知:袍者,官服也,富贵之服也,还可称为“拜”服,即在某些场合的礼服。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帝王将相、豪绅贵族穿的是袍,平民百姓穿的是衣或衫。在我国唐代有一则《夺锦袍》的传说:唐武后游洛阳龙门,诏从臣赋诗,优胜者赐锦袍。宋之问的诗做得特别好,以至武后把已赐给别人的锦袍又收回来赏给他。后称在竞赛  相似文献   

3.
于雁 《政法学刊》2008,25(3):61-64
《大清律例》“共犯罪分首从”条是清代处理共同犯罪的总则性律条,它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共犯罪分首从”,二是“以造意者为首”。这种将共同犯罪人区分为首犯与从犯的分类方法,既不同于西方法律的“正犯与共犯”之分,也不同于当代中国法律的“主犯与从犯”之分。清代的共同犯罪制度体现了乡土中国独特的法律追求,应当引起当代法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职官系统中,笔帖式群体遍及从中央至地方的各个衙门。他们虽然品级不高——大多仅七、八品,平时也只是掌管一些低级事务,但职位却很重要,官缺数量又多,补官较为容易,而且还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人)充任。满人在初任职笔帖式后,升迁即开始进入快车道,或不数年,辄至通显,被擢升至朝廷重臣和地方大员者,更是比比皆是。因此,时人称笔帖式为"满官进身之初阶"、"乃文臣储才之地,将相大僚也多由此出"。通过选取有清一代由笔帖式出身、发迹而被授为内阁大学士的二十一位满族官员作为分析样本,对其旗属分布、被初次授为内阁大学士的时间、被初次授为内阁大学士之前的职位官阶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能够进一步认识清代笔帖式群体的仕进与迁转路径状况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仓 《政府法制》2014,(11):18-18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讲究“恕道”,何为“恕道”?即宽仁之道。相传清代山西有个徐先生,从小修习恕道,特别能宽恕别人的过错,  相似文献   

6.
光明 《政府法制》2013,(17):18-18
为了做到司法公正,古人很强调司法官的作用。唐代白居易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行善,不亦难乎?”宋代王安石也说:“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清代王夫之在批评单纯的任法或者任人都不足为治之后,得出结论:“择人而授之以法,使之遵焉。”古人所谓的治法,  相似文献   

7.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8.
历史博物馆的“清代科举展览”,最好看的展品有三件:一是光绪三十年的大金榜,即皇榜,也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发榜;末代功名,见之令人感慨;二是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乡试首场夹带案犯一览表,其实就是一张“出猫”给人逮住的罪犯名单,看了也很感叹,开始明白夹带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黄帝李法”辨李明德《汉书·胡建传》记载:“《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得不由路,是谓好人,好人者杀。”苏林注云:“狱官名屯。”盂康注云:“兵书之法也。”颜师古注云:“李者,法官之号也,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故称其书曰《李法》。苏说近之。”关于胡建的事...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穿戴习俗是由他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穿什么、怎么穿,什么时候穿、什么场合穿,构成了一个民族穿戴习俗的基本框架。纵观人类服饰文化史,每一种服饰款式的由来,每一种穿戴趋势的形成,都离不开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决定服饰形态,社会环境造就穿戴趋势。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之一。县衙本身并不十分引入注目,但衙内的一幅楹联却闻名退迩,被广为称颂。其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之所以久传不衰,大概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吃啥最流行?大马路边的土家烧饼!”有“中国式比萨”之称的土家烧饼去年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但却又迅速归于沉寂。算起来,土家烧饼的“旋风”在全国各大城市刮了仅仅6个月左右,高潮期只有3个月。为何这场悲情挥别来得如此之快?同样是配方,同样是特许经营的运作模式,麦当劳、肯德基可以风靡全球经久不衰,而土家烧饼却熬不过一年,原因出在哪里?与此相类似,“某某馄饨”等以加盟方式运营的中国式连锁店也都在火爆一时之后,逐渐暗淡下来。如此种种,彰显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国企业的特许经营式运作模式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兴安县,公路两旁都可以看到“打造太阳能光伏之都”的巨大广告牌。不料,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里却充满骗局,虽然所有公司停产日子多,但是每逢有领导来视察时,总会有附近农村的临时工被招来穿上统一工作服,装模作样地做“硅片”,连工人们也忍俊不禁地戏称,这是“骗子做片子”。(2012年11月27日《中国企业报》)  相似文献   

14.
是的,穿旗袍的女子,可以披金戴银琳琅满目,也可以如这般素净简淡,如同江南的况味。对于不太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是穿在身上的思想。旗袍对于女人,尤其如此。审美与品位,性情与喜好,都住在衣服里,显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或是华丽的张扬,或是低调的奢华,旗袍拥有古往今来的宽阔时空。那无处不在的诱惑与矜持,在于高开衩的裙摆,在于衬裙的一抹蕾丝花边,在于斜襟上的那方麻纱手绢。旗袍的发端向有争议,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说“緼袍”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么一句:“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对“緼袍敝衣”的注释是这样的:“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我们认为,课本的这一注释有错误之处,因为“緼袍”中的“緼”一般是指乱麻,而不是指旧絮。例如: (1) (里母)即束緼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汉书·蒯通传》)  相似文献   

16.
郭炜 《政府法制》2011,(32):32-32
民间有句俗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在中国古代的集权社会,拍马屁更是司空见惯,马屁手成为一大奇观。  相似文献   

17.
在中文里“牌”是指牌号、企业的字号、标志符号。“品”和“牌”二字连在—起,道出了“品牌”的丰富内涵。即:品质之牌(高质量);品级之牌(上档次);品位之牌(有文化);品德之牌(讲诚信)。品牌是已得到相当部分客户的信任和依赖的服务机构(或厂家)所特有的名称和标志。通常有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组合而成,它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包括品名和品标。品牌与名牌虽一字之差,却有极大不同。名牌主要讲究知名度,这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可以通过高额广告费一夜成名。好也出名,坏也出名,好坏都可成名牌。而品牌讲究的是…  相似文献   

18.
作案手段、犯罪模式与“签名”特征都表征犯罪进行过程中某种形式样态,其内涵与外延均有差异:作案手段是指特定人或特定犯罪团伙所选择的犯罪的途径或方法;犯罪模式是以两个以上不特定的犯罪人或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段为基础而整理出的一套具有共通性的作案手段;“签名”特征是犯罪者因个人人格上的特质而强迫自己实施的一种“签名”式行为。明确区分三个概念的异同,有利于解决目前侦查实践中三者使用混淆的状态,准确把握三者各自的侦查价值,为侦查破案和犯罪预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对抗制移植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要移植的对抗制已经不是英美国家所独有的审判模式,而是一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或借鉴的有效方式。这为我们在中国移植对抗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技术参考方案,只要对之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造,扬其长处,补其短处,完全可以在中国移植成功。中国修订刑事诉讼法、改革庭审方式的立法与实践,无论其成功或失败之处,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借鉴和吸收对抗制的合理成份,改良中国的审判方式实际上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诸如“先走后审”、“判者不审”。‘”审者不判”、‘“上批下判”。‘’控审不分”、’‘辩护职能低弱…  相似文献   

20.
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清人崔述说:“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也。讼也者,事势所必趋也,人情之所断不能免也。传曰饮食必有讼;”“两争者,必至之势也,圣人者其然,故不责人之争,而但论其曲直” 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诉讼现象极为难得的冷静的客观的认识或评价之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