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基苯丙胺属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目前其滥用趋势严重。研究表明,甲基苯丙胺对动物及人类大脑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其毒性机制包括多巴胺信号转导影响和多巴胺的氧化作用、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氧化应激和细胞因子的形成、线粒体功能紊乱、神经细胞凋亡、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高热等。但甲基苯丙胺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本文结合文献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损伤后GDNF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方法以冲击应力σd为355.09kPa致大鼠脑损伤后,于不同时问段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检测G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GDNF mRNA和蛋白弱表达,伤后15min开始表达呈增强趋势,分别于伤后1d、2d,表达至峰值,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33.08±4.53、125.05±2.00,与对照组、邻近上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维持高水平表达至伤后7d,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16.65±1.31、114.20±1.68,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至峰值前,阳性细胞多为神经元,之后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脑损伤后G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具有时间规律性,GDNF阳性细胞种类存在变化,可作为法医学推断脑损伤形成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1993年 ,Lin等[1] 从鼠胶质细胞系B49中分离出一种能有效促进多巴胺神经元摄取多巴胺的因子 ,命名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GDNF)。自GDNF被发现以来 ,学者们对它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对GDNF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并探讨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前景。1 GDNF的分子结构与基因1997年 ,Eigenbrot和Gerber报道了大鼠GDNF的晶体结构 ,与TGFβ 2十分相似 ,含有TGF β超家族的 7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 ,其成熟多肽链结构中的 7个保守半胱氨酸 ,分别由 41和 10 2、 68和 13 1…  相似文献   

4.
重度颅脑损伤后GDN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后GDNF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重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等几个脑区内GDNF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CDNF在脑损伤后1d表达开始增高,3d达表达最高峰,5d时回落不明显,7d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GDNF在脑损伤后的时序性变化规律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种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蛋白(pro-BDNF)是成熟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的前体形式。最新研究表明,pro-BDNF不仅作为mBDNF的前体形式存在,还可由神经细胞分泌到胞外,发挥与mBDNF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本文综述了pro-BDNF蛋白的分子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受体、生理效应、分泌与调节以及pro-BDNF与长时程抑制、突触可塑性、记忆形成及毒品成瘾的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中毒动物模型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特性。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取腹腔注射MA(15 mg/kg×8次,每次间隔12 h);对照组按上述给药方式每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首次注射后第0.5、1、2、3、4、5、6和7天共8个时间点纹状体取材,进行CD-11b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形态学变化,另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细胞激活率计算,并进行统计。结果光、电镜下,各时间点对照组的MG胞体瘦小、突起细长,呈"细分枝状",胞核浓缩,胞质内细胞器稀少;实验组MG胞体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呈"灌木丛状"或"阿米巴状",胞核电子密度降低,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各时间点MG的激活率维持在0.15水平以下,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实验组MG的激活率与对照组相比,第1~7天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MA的刺激可导致MG明显激活。  相似文献   

7.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能发生的一种严重肺部并发症。尽管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但其确切机理至今仍不清楚。本综述对其流行病学资料、病因、病机、病理和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轴突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但需要有神经营养因子(NTFs)的参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为该家族中的一员,在脊髓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中均可合成,不仅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再生,对SCI后机体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BDNF在SCI后的作用机制及其在SCI后的含量变化是否与损伤时间、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有可能为SCI的治疗和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洛因对神经元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PY  Li ZH  Guo Y  Jing HL  Lin WY  Liu XS 《法医学杂志》2010,26(5):321-324
  相似文献   

10.
波形蛋白是主要存在于间充质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丝,与脑损伤后的反应性胶质化和瘢痕修复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波形蛋白在脑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脑损伤后不同时段,波形蛋白町莺新表达,其表达的部位及含量呈一定波动性,而这些问题对法医学探讨脑损伤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波形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活性调节、在脑损伤中作用及其法医学意义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甲基苯丙胺(MA)是近年来在我国公共场所流行滥用的成瘾性药物,俗称冰毒。目前实验研究发现,MA对人体多个系统都具有毒性作用,其中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损害作用较为显著。临床表现上,MA中毒主要导致了以心率和血压改变为特异性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以及继发的心脏结构改变所导致的心脏损害;病理学上,MA中毒导致了心肌坏死、心肌间质炎细胞增多、心肌纤维化、心肌梗死等。法医学研究中,发现了MA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MA引起的心律失常和室颤,慢性中毒的死因较多,以MA慢性中毒导致高血压、心肌病、心肌梗死等为主。MA中毒的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表现为心肌内多种蛋白质表达的改变。目前MA心肌毒性的机制研究较多,但仍未完全查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MA心肌毒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溺死鉴定是法医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目前在相关法医学案件中,主要采用法医病理学尸检与传统硅藻检验等方法综合分析进行鉴定。传统硅藻检验存在灵敏性较低,易于污染等不足。采用PCR法检测尸体不同脏器组织中是否存在水中浮游生物的DNA标记,适用范围广,信息量丰富,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有较好的法医学应用前景,有望成为鉴定溺死的新方法。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心肌细胞变性退化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ARVC是目前青年人及运动员猝死的主要死因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000-1/5000,男性较女性多见.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ARVC与基因突变相关,尤其是编码桥粒蛋白基因,但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脑损伤是世界上导致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损伤情况。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可作为颅脑损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其表达变化规律、峰值出现时间,与创伤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损伤时间的推断密切相关,对于法医病理学具有重大意义。该文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表达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缺氧缺糖(OGD)损伤24h内的形态学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变化。方法使用出生1-2d的Wistar大鼠,取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连二亚硫酸钠加低糖培养基制作神经细胞OGD损伤模型,损伤后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Western印迹法观察MAP-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OGD损伤后1h,少数神经细胞突起缩短;伤后6-12h神经细胞胞体明显皱缩,多数细胞突起缩短或消失;伤后24h神经细胞形态部分恢复,部分突起重新出现。Western印迹法显示,MAP-2在神经细胞OGD损伤后1h表达降低,伤后12h达低谷,24h表达升高。结论 OGD损伤后,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形态及MAP-2表达随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Zheng R  Sheng YW  Wang T  Luo PB  Zhao ZQ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8-181,241
目的通过对大鼠尺神经不同损伤断面和不同修复时间的实验研究.观察其支配的爪内骨骼肌形态学的改变,探讨法医临床学对尺神经损伤鉴定的最佳时机。方法选用SD大鼠42只.建立尺神经损伤修复模型,取爪内骨骼肌称量湿重,经HE和Masson染色,测量肌肉湿重、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纤维占肌纤维截面积的比率。结果(1)尺神经损伤后早期修复组的爪内骨骼肌萎缩程度均低于实验对照组.且即刻修复组比1个月修复组爪内骨骼肌功能恢复效果好。(2)失尺神经支配后爪内骨骼肌中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3)腕部与肘部尺神经损伤后,在相同时间修复尺神经,爪内骨骼肌萎缩的变化规律一致。结论尺神经损伤即刻修复能完全恢复爪内骨骼肌形态学改变,1个月修复能部分恢复其形态学改变.3个月修复则无法恢复其形态学改变;爪内骨骼肌中胶原纤维的增多是影响手术疗效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原因之一;腕部与肘部的尺神经损伤修复对爪内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实验设计观察慢性反复使用MA是否同时对大鼠认知行为和脑电活动产生影响。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和MA注射组(实验组5mg/kg体重)每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后进行被动避暗回避行为测试和脑电图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表现为被动避暗回避行为的潜伏期延长,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相对功率值减小,β波相对功率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反复使用MA对大鼠被动回避行为和脑电活动均有影响,说明MA滥用造成的认知行为改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研究及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参与了人体许多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某些疾病的发病和损伤修复中CGRP也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并应用CGRP对临床诊治和法医检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