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素有"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教父"之称。但费正清却称邓嗣禹为"老师"。他说:"邓嗣禹在他刚到哈佛大学从事汉学研究时,给过他种种指引,他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华人学者。"  相似文献   

2.
正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乡,1913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纽约普拉特专科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工,1921年10月,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下毅然回国,加入到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厂。他是我国第一位制革博士,中国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制碱工业权威,著名科学家。他从"科学救国"的愿望出发,为振兴中国化学工业奋斗了一生。他发明的"侯氏碱法"推动了中国及世  相似文献   

3.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位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美国人。1911年11月,他到上海度假,这是他的第一次中国之旅。九年后,他奉命到中国工作。1935至1939年,他担任美国驻华武官参赞,其足迹遍及中国各地。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他被美国军界称为“最精通中国和远东问题的军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奉命前来中国,作为罗斯福总统的驻华军事代表,开始履行其职业军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7月28日下午1点39分,英汉大词典主编、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6岁。"还得实实在在,耐得住寂寞"十几年前,妻子和女儿相继成了美国公民,到大洋彼岸生活。陆谷孙偏偏不去,独自留在故土,做"倔强的中国老百姓"。办理探亲手续时,签证官好奇地问他,怎么不和亲人一起到美国定居?他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乔治·布什(老布什总统)入主美国白宫的时间为1989年至1993年,这也是邓小平逐步淡出中国政治生活的时期。然而,老布什却是邓小平在美国政界私交最好的朋友之一。老布什是唯一一位与中国三代领导人有过交往、保持友谊的美国总统。他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他的"中国情结"世所周知。  相似文献   

6.
正李敦白,1921年8月14日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英文姓名是Sidney Rittemberg。他从小就常"离经叛道",常有出人意外之举。17岁参加学生运动,支持黑人的解放斗争。19岁加入美国共产党。1942年应征入伍,按照军队规定脱离美共。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军队派他去学习日文,准备将来做战地日军的工作。但他的叛逆性格使他拒绝了这一安排,坚持学中文,希望将来能够到中国看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党课》2010,(9):118-119
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马海德1910年出生于美国,1933年到中国。1936年,他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陕北保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在考察中他感到,根据地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讲述了她心目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对她的深远影响。整理/徐蓓父母坚信,他们在美国的成功源于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我想说说我的父亲。他早在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刚开始与中国建交时就回到了中国,他是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人。那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来中国,但是我父亲那么早回来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想见他的母亲,他们已经23年没有见面了。中国人以孝为先,这也是你们应该为中国感到骄傲的一个理由。  相似文献   

9.
王勇 《党史纵览》2006,(3):39-43
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1909年8月3日,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在他一生前3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生活在中国,会讲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11岁时,他回到了家乡加利福尼亚州,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外交工作.1933年,他通过美国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来又自费来到中国,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26岁的谢伟思被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派往北平担任文化官员.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变",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风云动荡.与美国国内官员不同,他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20,(8)
正"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在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中,笔者读到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领导干部原汁原味的描述,他说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海德姆和斯诺一起奔赴陕北 1933年11月,23岁的乔治·海德姆来到上海,那时他刚刚从瑞士日内瓦医学院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作为一个美籍黎巴嫩人,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有"水牛城"之称的纽约州布法罗市. 来到上海后,海德姆开始研究当时流行的"东方热带病",先是在上海广慈医院和美国同仁医院工作,后来自己开设了一家诊所.本希望他回美国工作的父母在知道他到中国时,就提出了疑问:"中国那么远,你何时才能回来?"然而,海德姆一踏上中国的土地,看到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后,就决定留下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路易·艾黎、史沫特莱等人.  相似文献   

12.
正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Patirick Jay Hurley,1883-1963)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人,律师出身,共和党人,曾任陆军部长,驻新西兰公使。1944年9月,他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中国,后又任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信,以至发展到和蒋介石一唱一和,公开地扶蒋反共,担当起卑劣的双簧角色。如同毛泽东所深刻批评的那样,赫尔利已使美国政府"陷在中国反动  相似文献   

13.
白求恩是怎样在中国抗日战场以身殉职的?1938年元旦刚过,白求恩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带着大量医疗器材,经香港来到武汉。在武汉,他拒绝了国民党高官要他"留汉任职"的"敦请",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会见。他向毛泽东递交了珍藏的《党证》,介绍了他在西班牙救治伤员的经验,表明了他要到前线去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4.
<正>9月22日-25日,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美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间退回到2012年,美国媒体还在提出问题"Who is Xi?"两年多过去了,很多美国人不仅知道了习近平,更有许多美国政要、学者和企业家与他进行过"亲密接触"。在他们眼中,习近平是怎样一位领导人,他们又如何评价?关键词1:自信"我与习近平主席有过多次交谈,……我认为他  相似文献   

15.
1935年至1946年,毛泽东关于美国的话语言说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矛盾,毛泽东改变过去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提法,认为可以与美国建立友谊关系;又因其孤立主义,将其作为"东方慕尼黑阴谋家"加以批驳;到1944年年中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塑造达到最高峰,称之为"最亲密的战友";直至1946年"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提出,最终完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形象的复归。由此,"美帝国主义"话语也逐渐被固化,成为中国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对美国的基本认知。对作为他者的"美国"进行建构,也反映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我身份的认知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李登海,1949年生,中共党员,山东莱州人,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屡次突破产量纪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中学毕业后,他回乡参加了刚成立的农科队,当时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达到亩产两千多斤。"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能够办到。"李登海下定决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探索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1974年,他被推荐到莱阳农校学习,毕业后全身心投入玉米良种培育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总统特朗普似乎对国内媒体相当不爽,从选举年到2017年1月入主白宫以来,他和美国各种主流媒体的交流几乎一直不太顺畅,尤其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简称CNN)的摩擦不断。2017年美国流行的一个词"假新闻"(fake News),就与特朗普一年内多次斥责诸如CNN和美国新闻聚焦网站Buzzfeed和《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等媒体发布"假新闻"有关,他驳斥相关报道虚假不实,是"为赚取点击的可悲举动",频繁抨击CNN、《纽约时报》等媒体炮制的假新闻是"政治迫害"。  相似文献   

18.
病毒的人侵1928年,正好距现在半个世纪以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有一个器宇轩昂的中国青年,正在全神贯注,进行研究工作。他细心保管着几十种细菌和病毒,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繁殖,做着详细的记录。这个中国青年到美国去留学,并不是因为他的家庭富有,而是因为他1925年20岁时,从清华学堂毕业公费保送美国留学。这公费,也不名正言顺,原来是清朝败于八国联军的厌予赔款,美国人又用来恩赐给中国的穷学生,让他们到美国去留学。这对每一个有民族爱国感情的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屈尽。这个青年便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  相似文献   

19.
费正清与拉铁摩尔都是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型时期的主要推动者.费正清作为学院式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创始人,其学术贡献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30年代则可以看作是他学术积累的重要时期(包括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哈佛大学任教),而在这一时期,拉铁摩尔以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实践活动堪称30年代美国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并以《太平洋事务》为主要阵地推动了"单枪匹马"式的美国中国研究.今天,我们研究这位在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中曾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并赋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对促进美国中国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70年10月,北京最美丽的金秋季节,西山丹枫如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中国访问。他从中国的南方走到北方,受到国宾般的礼遇。抚今思昔,这位美国老人又一次谈到了那位第一个将他引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