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困境与创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强国"本身既是一个目标性、结果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概念。实现从建设到建成海洋强国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必将遇到各种困难、面临各种挑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临陆海复合地缘两难、海洋强国战略挤压、与邻国海洋争端、海洋意识欠缺、海洋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战略困境。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统一,从意识养成、发展理念、法制完善、海军建设、海洋外交等方面进行创新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海洋意识强化和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对冲下,中美两国陷入"南海困境"的局面日趋显现。海洋意识分歧、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对国际法的不同运用是导致中美陷入"南海困境"的主要原因。中美要走出"南海困境",双方均需审时度势,正视区域力量对比的变化,强化信任机制,妥善管控分歧。  相似文献   

3.
正五月,是花的世界,又是歌的海洋……让我们手捧鲜花,献给首都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工匠们!让我们放开歌喉,歌唱为首都发展建设辛勤耕耘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让我们衷心祝贺,今年荣获"劳动奖章"和"劳动奖状"的先进个人和  相似文献   

4.
"海洋综合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海洋管理理念,该理念对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认为,理念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但是理念发挥作用要受到特定历史与制度脉络的制约。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考察中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后发现,除了理念因素外,不同时期国际形势以及国内文化传统、宏观战略、决策者观念意识、经济状况、行政体制等方面的特征与变化均对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定历史脉络下各类事件发生的"时机次序"决定了中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南极海洋保护区利益相关方地缘政治及国家利益的考量,对"统筹"规制模式和"划区"规制模式的选择成为各方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过程中的争议焦点。两种规制模式的选择体现了各方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速度、保护标准等问题的不同立场。在"复杂机制"理论下,南极海洋保护区存在治理主体碎片化、利益关涉的复杂性,造成制度间相互重叠、矛盾、冲突导致治理低效,体现出南极区域国际层次利益主体多元化造成的治理困境。各方对两种规制模式的选择和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已设立或是将要设立的南极海洋保护区管理的实际保护效果。基于我国在南极问题上的立场、国家利益及南极海洋保护区的规则现状,我国可提倡在"统筹"规制模式下制定总体的管理和监测方案,并对"划区"模式下的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速度和内容施加影响,加强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海洋历史传统的海洋强国。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俄罗斯海洋强国的雄心再次被激起。2001年和2015年,普京先后批准发布两个版本的"海洋学说"。旧版本标志着俄罗斯形成了系统的海洋战略,新版本作为确定国家海洋政策的基础性纲领文件,对未来俄联邦海洋活动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俄罗斯海洋战略在大西洋方向上更重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对抗,在北极方向上重视资源开发的航道建设,重视对南极权益的争夺,努力加强对黑海的控制,维护在里海的主导权。在维护海洋权益时,俄罗斯特别重视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重视海军建设。但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西方的压力,俄罗斯实现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7.
张墨宁 《南风窗》2014,(22):76-79
<正>中国虽然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但与其他大国相比,我们在地缘环境上存在先天不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地缘战略必然是"陆海统筹、东西并举、南北兼顾"。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克服海洋方向地缘条件的先天不足,如何突破带有冷战思维的霸权国家的所谓岛链封堵,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略论朱利安&#183;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利安.科贝特是与马汉同时代并在西方海军理论界与之齐名的英国海洋战略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整理和分析英国一手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科贝特归纳和演绎出了一种"具有海洋国家特色"的军事战略理论,涉及国家大战略、有限战争和海陆联合作战等重大军事战略理论问题,对西方海军战略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西方海洋战略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马汉"海权论"的层面上,因而深入研究科贝特海洋战略理论的实质内容,客观评价它在战略理论发展史上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洋强国既是依托海洋实现国家崛起、强大的漫长过程,也是在海洋领域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现崛起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必须建设海洋强国以巩固陆地经济建设成果,制约美国海洋霸权主义,建设"国际和谐海洋"。在海洋强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既不受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早期欧洲殖民海洋强国陆地资源匮乏的局限,又能够超越美国海洋强国的霸权主义范式,同时能够汲取古代中国在海洋领域只"崛起"不"强国"的教训,从而建设海陆经济一体化、海洋权益得以维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海洋贸易通道畅通、海洋国际影响力扩大的海洋强国,开辟中国崛起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雷墨 《南风窗》2013,(11):36-40
美国海洋战略是"经济驱动+战略跟进",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前苏联海上力量扩张属于"战略驱动"型,缺乏经济上的内在诱因,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20年,中国的大洋工作将立足资源、超越资源,确立中国在国际大洋事务中的强国地位。"这是今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对于中国海洋战略目标的表述。该报告出台次日,台湾渔民在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六一",谁是最忙碌的人?老师?孩子?家长?从百度、微信、公众号上搜一搜,铺天盖地满屏都是"六一"的开幕词、节目串词、园长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送去五月的芬芳、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从历史实践上看,陆海复合型特征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战略转型引起了美国的忧惧,美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维持欧亚大陆均势,防止欧亚大陆由一个敌对的大国主导,并保持其海上绝对霸权地位,中美地缘战略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呈现"陆缓海紧"的特点,中国必须谨慎审视与评估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与战略风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海洋战略,稳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与"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一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路"已经迅速上升为中国在21世纪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它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海洋观点、海洋观念和海洋思想,也是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和细化的一个运用状态。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0,(15)
<正>今年7月11日,是第六个航海日。屈指数来,航海日已走过5个年头。近6年来,各级政府先后以各种形式、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太仓起锚地到云南晋宁为郑和再塑雕像;从瑞典"哥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到颁发航海终身贡献奖;从斥资数亿组建航海博物馆到上海世博会……中国要想从航海大国迈向航海强国,就必须提高全民的海洋文化意识,就必须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方式、全新的高度去向世人诠释、展示全新的中国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的"自行消失"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最终命运和人类实现观念解放的科学论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在人类解放中的历程实现了从虚假意识到真实意识、从市民社会意识到人类社会意识、从统治阶级意识到自由个性意识的转化,而这些转化之所以可能,根源于意识形态"自行消失"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我们应当从社会理想和客观规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生成的角度去理解意识形态的消失,从而阐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自行消失"思想不是虚幻的乌托邦,而是科学意义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有专家估计,在12亿中国人中,知道1998年是“虎年”的,至少可达80%以上。而知道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的,恐怕最多也不到5%。对于习惯于在黄土地耕作的中国公民来说,尽快尽多地增强海洋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30年后,陆地资源将无力养活上百亿张嘴。人类的未来在海洋。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不仅有复杂的海洋传统安全问题,还面临日益凸显的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这既给东亚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带来挑战,也为区域内政治安全合作提供了机遇。当前,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部分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了国内治理责任、地区性协调合作机制、国际技术性多边合作机制三个层面的治理结构;二是某些领域形成海洋非传统安全及其治理的区域性多边国际公约,对全球性海洋安全治理机制进行"填补"或"具体化"适用,为东亚国家在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中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是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扩展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合作空间,推动东亚海洋非传统安全治理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18.
《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一书,给我们诸多启示。它不仅证明了巴里.布赞教授等作者旺盛的思想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欧美学者在学理分析方面的优势。对此,中国学界要有差距意识和清醒估计。换言之,在看到中国经济贸易能力逐渐增强的同时,我们要清醒意识自身"软实力"的不足。不过,正如两位作者在序文里所言,  相似文献   

19.
身份与权力:冷战后日本的海洋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群岛国家,其海洋战略几经沉浮,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深刻的教训。冷战结束后日本面临国家身份的迷茫,政府积极推动成为海洋国家,确定了"海洋立国"的综合战略,从海洋立法、机构设置、加强军备、强化日美同盟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努力,并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战略对手。日本的海洋战略对日本未来走向、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的安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心理学视角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是重"身"轻"心","权威"与"孝"、"功名"心态、"关系"意识等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应选择的文化心理治理路径有:转变重"身"轻"心"的心理,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放下"权威"思想与姿态,与青少年平等对话;淡化"功名"心态,激发青少年潜能;弱化传统的"关系"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