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种族隔离时代土地权利的不平等是构成当今南非贫困和不平等的历史根源。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政府本着种族和解的精神,运用法律手段形成市场导向的土地改革机制,以"愿买愿卖"的原则重新分配土地,成效显著。南非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土地归还计划、土地重新分配计划和土地所有制改革。由于土地改革步伐缓慢,因此南非政府决定用无偿征收方式取代"愿买愿卖"方式。尽管如此,南非土地改革仍旧存在不少难题,道路并不平坦。展望未来,土地改革是大势所趋,但会在法律框架下以平稳有序的方式开展。  相似文献   

2.
透视台湾土地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在日据时期是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人口非常密集,土地高度集中,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台湾土地改革,不但用和平赎买方式实现了台湾农村封建土地制度变革,而且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台湾经济的发展。土地改革成为台湾民营产业发展的契机和台湾经济腾飞的起点,对后来整个台湾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土改长期以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也是国民党立党的重要理论基础。孙中山在“三…  相似文献   

3.
唐昊 《南风窗》2013,(26):12-12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两处直接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准许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二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流转权能。针对土地改革究竟应该在现有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单纯地改革经营权、使用权等附加权利,还是直接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也随之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卿 《台湾研究》2001,(1):56-62
台湾土地制度改革前,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殖民地政策的长期统治下,农地成为投资的主要对象,而极不合理的租佃条件成为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抗战胜利初期,台湾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5%以上,总农户中佃农占36.1%,若包括半自耕农,那么农户总数中有60%以上与租佃制有关,总耕地中近半数为租耕地。可以说,租佃经营是台湾土地改革前主要的耕作型态。此外,战后初  相似文献   

5.
陈和午 《南风窗》2013,(25):52-54
城乡建设用地入市"三同",不能只就土地谈土地,还要考虑土地背后的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才能将中国这一片复杂的土地处理好。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定下基调。从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的导向看,在土地改革上的确有一些新的提法和突破,《决定》强调,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也趋于升温。但就政策的基调而言,总体还是  相似文献   

6.
蒋梦麟与50年代的台湾土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的台湾土地改革,学术界已有一定的研究,但缺乏多角度、多侧面的探讨。本文试从台湾土地改革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蒋梦麟与台湾土地改革关系的角度,分析在蒋梦麟领导下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会”(简称“农复会”)在这场重大社会变革的作用,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其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政府为纠正历史性的不公正,实施了一项富有雄心的土地改革计划。然而,由于历史制度条件的限制,在推进土地改革进程中,南非政府采取了以市场导向的"自愿买卖"为原则的"温和"土改路线。然而,"自愿买卖"的市场方式却迟迟未能兑现南非政府所设定的土地改革目标,更没有满足广大黑人民众对土地改革的期待和诉求。在此背景下,南非执政党非国大及其领导的政府提出以"无偿征收土地"原则为代表的快速土地改革计划,这一"激进"的土地改革成为当前南非政治进程中的核心议题。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左翼力量的助推以及非国大巩固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导致南非土地改革日趋"激进"的主要原因。然而,"激进"不是"无序",也不是要将土地国有化,"激进"的土地改革依然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执行。土地改革虽然呈现了"激进化"的动向,但若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性的不公正问题,将有利于南非政治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错斗中农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解放区对地主阶级采取“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策,由削弱向消灭过渡。到抗日战争胜利,一般地主富农已经没有大量浮财,土地成为平均分配的主要目标。1947年西柏坡的土地工作会议进行了两个月,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全面铺开,那时我已经八岁,记事了。  相似文献   

9.
夏柱智 《南风窗》2013,(25):46-47
到各地确权现场看一看,就会发现人民群众对于土地改革的基本诉求各不相同,他们要的可能不是舆论和一些学者所言说的那种"权利",他们要的恰恰是现有的土地制度赋予、但现实中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农业改革与农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的农业改革与农业政策陈恩*台湾在过去40多年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从台湾农业实际出发,适应不同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推行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适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政策。一、实行渐进式和平土改土地改...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部农业大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进,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中部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如何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抓住机遇、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土地流转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有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摘译自《发展的困境: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制度变化》(Developmental Dilemmas:Land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edited by Peter Ho,London:Routledge,2005)一书的第一章《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权和土地问题———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借鉴意义》。作者丹尼尔.W.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大陆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土地征收已成为我国大陆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种获取建设用地的方式。但随着征地需求的快速增加,农民财产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土地征收已成为多方利益主体角逐、多种社会矛盾交织的集聚点,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性瓶颈。土地征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解决土地征收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从立法层面对土地征收给予完善的制度支持,台湾与大陆有相同的文化传统、相似的基础家底,土地征收制度对大陆非常有借鉴意义。土地征收中的矛盾抗争也曾困扰着台湾社会,现在冲突也偶有发生,但台湾对土地征收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要件,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解决土地征收的立法机制与处理机制。本文分别从土地征收的条件、征收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征收的程序及救济等四个层面予以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14.
于建嵘 《南风窗》2010,(26):38-40
各种错综复杂的土地乱象之所以出现,一个原因就是民众没有所有权,而且不能改变土地的原来用途。  相似文献   

15.
相对解放初的土改和改革开放时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在需要进行新一轮土地解放 ,而解放的具体办法就是建立公共土地所有制 ,并以股份合作作为建立公共所有制所需要的结构形式和与公共所有原则相一致 (或相适应 )的经济运作机制。这些做法在当前直接针对的是为农民的持续增收提供可能的途径 ,就其性质来讲 ,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劳动激励不足的问题,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另外一个层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获得,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核心,在现实过程中产生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方式有限以及流转程序不规范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对缓解"三农"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土地税制及其对大陆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范畴。广义的土地税不仅对土地课税,还包括对地上建筑与其他附属物的课税.而狭义的土地税仅针对土地课税。台湾地区土地税制中广义的土地税包括地价税、土地增值税、田赋、契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空地税和荒地税,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值税和地价税。根据谢静琪(2004)的研究,1992—2001年,增值税和地价税分别占台湾地区市县总税收收入的53.8%和18.4%。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谁     
龙应台 《法制博览》2010,(16):56-56
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成就。这些经济的取得,除“鼓励民营事业发展”、“鼓励发展加工业”、“改善投资环境”、“革新外汇体制”、“改革赋税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施行外,最关键的就是逐步推行了三次土地政策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20.
尹鸿伟 《南风窗》2008,(5):41-43
成渝土地改革揭示了同一个基本问题:土地市场化走什么路径?是继续沿用国家征地制度;还是让农民以土地要素参与城市化,分享增值收益?成渝两地政府应该放远目光,在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同时把更多的土地储备起来,承接未来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