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目前没有法律明确的规定,但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实务部门也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借鉴国外的经验,检察机关应当提起公益诉讼,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有关组织或者机关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已经侵害了公共利益或者对公共利益有现实侵害可能的,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行政权的行使极其容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补救。可是,在没有特定利害关系人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时,现行机制却无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来加以维护,从而导致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应当阐明行政公益诉讼有关概念、提起诉讼主体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并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地方检察机关所进行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尝试频频见诸报端,社会反响良好。但是在行政诉讼中却鲜有检察机关提起或者参与公益诉讼的尝试。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而且目前检察机关在刑事、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司法实践为其提起和参与行政公益诉讼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因此,对涉及重大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以原告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的发生,公益诉讼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对公益诉讼做出明确规定。就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的初步研究来看,公益诉讼主体应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很多障碍,从而导致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引入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仍未明确赋予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从法经济学视角,运用供求理论、公共福利等经济学分析方法,以个案研究为进路,就"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可以论证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该多元化,法律应该赋予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纠纷.民事公益诉讼作为针对危害社会公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措施,已日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基于目前我国立法层面有关民事公益诉讼规范的欠缺,从可诉范围、立法模式、体例、具体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作出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7.
行政公益诉讼 ,是指针对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 ,任何个人、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都有权提起的诉讼。从本世纪开始 ,世界各国通过不同方式对行政公益诉讼中的瓶颈问题———行政诉权理论进行改革 ,纷纷建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我国也应该改革现行的行政诉权理论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面对愈加严重的公共利益危机,传统的国家维护机制已经力不从心.这就客观上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利益之维护.因此,通过赋予其公益诉讼之主体地位将有效弥补国家和公民个人在这一领域的缺位.从公益诉讼的发展来看,我国应当参照先进国家之立法与司法实践.尽快赋予NGO公益诉讼之主体资格,以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公益诉讼是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种类型,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它不要求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内涵包括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化、原告资格的适当放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举证责任的分配、诉讼费用的分担、建立原告奖励制度、发展环保团体和防止诉讼滥用。  相似文献   

10.
法治对政府的要求是依法行政。行政主体的行为经常侵害公共利益,但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尚未规定公益诉讼,导致大量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应当扩大对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的限制,允许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和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且在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