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急速变迁的信息社会,年轻一代拥有互联网技术利用等方面的优势,他们在流行文化、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上的话语权凸显。年长一代俨然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得不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取。这种逆向的文化传承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修补代际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有益于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当然,文化的反向传承并非完全取代传统的传承方式,它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应该为文化反哺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以期形成代际协同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德育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为视角,审思生态德育的内涵,从教育技术、教育理念等层面阐明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取向并提出对高校生态德育实践向度的崭新考量:即创建生态德育"泛在学习"环境、打造"开放互联"新格局、力促生态德育多元化发展及构建"纵横贯通式"生态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现实要求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农村绿色生产方式滞后,农村生态治理不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现实困境。结合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机理,应从打造生态农业数字化发展格局、营造基层生态治理智能化发展空间、构建生态文化智慧化传播体系等方面优化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生态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新时期解决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矛盾的重大举措。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在目标指向、发展理念、推进过程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内涵要义。新时代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旨在: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新格局,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传播绿色农业发展经验,贡献世界农业发展的中国智慧。在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应以提升乡村生态振兴理念为前提条件,以激发乡村生态振兴技术创新活力为重要举措,以完善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治理制度为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其为大众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出了更为丰富的价值指向,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伦理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为此,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下,须提升对科技创新及应用的理性认知能力,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调节,持续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管理制度,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伦理的逻辑契合。同时,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责任教育,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生态伦理风险进行有效预判,从而使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问题是对于生态安全足以构成威胁的一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安全属于公共安全中最为根本的领域或方面.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应对当代生态安全问题挑战、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先进理念以及当代政府创新先进目标的要求.当代政府必须坚持生态安全责任内容的多样统一和相对优先、生态安全责任形式的多样并举和道德根本、生态安全责任主体的多元合作和政府主导等原则,并不断强化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理念基础、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困境审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效甚微,内中悖论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认为,必须以原有的乡土文化为基础,遵从地方性知识,以现代文化作为辅助性的运作载体,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文化活动需求,打破在真空状态下异变出的活动形式所造成的风险与危机,加强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明祥和的乡村文化生活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鑫 《唯实》2021,(1):60-63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坚持发挥乡村生态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生态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以"生态+产业"点燃乡村经济强引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速产业振兴,助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振兴之速。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焦虑是人的焦虑。哲学应当是为人而焦虑的哲学,而人应当是为哲学而焦虑的人。真正把"哲学的焦虑"和"人的焦虑"融贯起来的哲学是马克思哲学。追问精神存在的向度就是追问人的存在方式。发展意识的发展是人的存在的深层根据。历史意识的发展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支撑。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浓厚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科学意识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发现时代问题、解答发展难题,才能真正推进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实现人的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0.
刘绍波 《当代贵州》2023,(23):37-37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社会给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目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落地的不多,数字乡村建设仍缺少有力政策支持,而数字乡村的底子也比较薄弱,建设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融合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富洲 《学习论坛》2010,26(2):59-6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管理不到位、流转主体不明确、流转用途不合法、流转意愿不强烈等问题。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加强引导,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农村保障机制。要注意不可急躁冒进,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旅游城市要全面认识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无论是城市生产、居民消费还是旅游活动本身都会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要深入研究旅游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指导旅游城市实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 ,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与道德教化相匹配的 ,如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通过约束机制的引导和支撑 ,以保证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金融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深层次改革和金融深层次创新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虽然经过个别地区的试点,但还没有成熟的运作思路。当前,温州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可以采取两种模式;土地金融的前期发展是必须由政府介入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替代;而至于现行的土地制度、组建什么样的机构或者采取什么方式的抵押融资,都不是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根本制约因素或问题,核心是对风险的防范,包括意识形态风险、官僚机构风险、信贷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疏漏任何一类风险,农村土地金融都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主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的一种能力和觉悟。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更需要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人化”与“反人化”的时代境遇迫使人自省和自律,道德自律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道德自律对于广泛、持久地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加速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获取农业规模效益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需要。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要通过土地制度创新 ,赋予农户包括处分权在内的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改承包制为永包制 ;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法规 ;开创土地流转的新形式 ;确立农户自由原则 ;政府搞好调控与服务等 ,以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新农村卫生人才医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医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决定了农村卫生人才医德的内涵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加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医德教育,加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医德教育及机制建设,是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人才医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云飞 《理论学刊》2012,(4):85-89,128
统筹兼顾,是事物所具有的整体和部分、均衡(平衡)和非均衡(非平衡)的辩证法在发展观上的具体运用和在方法论上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提升.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指向,而且具有直接的生态价值.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将统筹兼顾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土地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营土地需要调整相关法规,建立土地保障的替代机制,建立健全地产市场,进一步搞好地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虽然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结构性流动是由国家工业化、科技进步和市场化结构转型触发.但在总体上却没有产生农村进城务工者在城市中的大规模结构性沉淀.这种现象在世界已有的工业化历史中是少见的;而发生这一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与二元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社会身份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使然;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而农村土地制度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决定的社会身份管理制度,决定了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