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鸭瘟病毒DNA聚合酶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1对引物 ,以 1株鸭瘟病毒疫苗株DNA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 ,扩增出预期 5 6 3bp的目的DNA片段。将扩增出的DNA片段克隆到pMD18 T载体 ,经Amp/IPTG/X gal平板筛选 ,HindⅢ、XbaⅠ双酶切鉴定 ,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 ,与参考序列比较 ,二者同源性为 99.3%。小鹅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鹅副黏病毒PCR扩增均为阴性。用此方法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 (脑、肝、脾 ) ,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 ,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吴县市某鹅场的荣昌种鹅经小鹅瘟疫苗免疫后所产蛋出孵的雏鹅在10~20日龄时大批发病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小鹅瘟。1发病情况1997年3月该场更新种鹅6200只,其中荣昌鹅5000只,太湖鹅1200只。10月10~20日,由...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中的鹅细小病毒(GPV)和鸭瘟病毒(DP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GPVVP3和DPV UL6基因片段的2对引物,以GPV-GZ1株鹅胚尿囊液和DPV-SD株鸭胚尿囊液的核酸提取物混合液作为模板,经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检测GPV和DPV 2种病毒的复合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GPV-GZ2株与DPV-SC株病毒核酸的扩增均获得550 bp和376 bp的2条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鹅副黏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沙门菌、鸭源巴氏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GPV核酸的最小检出量为1.66 Pg,对DPV核酸为0.166 Pg;对人工感染雏鹅的肝组织进行PCR扩增,结果可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表明,建立的复合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GPV或/和DPV临床感染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鹅卵内小鹅瘟琼扩抗体(GP—AGP)的检测,迄今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我们对鹅卵内GP的AGP抗体检测技术作了探索,并进一步应用于免疫母鹅及流行地区鹅卵黄内AGP抗体的检测。现报道于后。 (一)材料及方法 1.毒种:①小鹅瘟鸭胚适应毒W株,系我们在一次小鹅瘟爆发病例中分离获得,强迫适应鸭胚,其7代毒对鸭胚ELD_(50)为4.5/0.3ml;②GD株小鹅瘟弱毒株,由佛山兽医专科学校陈伯伦提供。  相似文献   

5.
将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1、3和6μg剂量采用基因枪轰击方式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 3.1( )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注射后第15 d给每只鸭人工感染鸭瘟强毒。结果显示,1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有3/12死亡,PBS和空载体注射鸭分别有5/12和4/12死亡;3μg和6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以及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100%受到保护。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显著低于PBS和空载体对照组,而3个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基因枪轰击pcDNA-SDIFN-α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 1998年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省份发生的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肿胀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 4 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防治试验 ,确诊为一种新病 ,暂时将其命名为“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Duckviralswollenheadhaemorrhagicdisease)”。用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自不同地区病死鸭分离到 12株抗原性一致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 80nm ,无囊膜 ,核酸为RNA ,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 ,在 pH 4 .0~ 8.0稳定 ,对氯仿有抵抗力 ,与鸭瘟病毒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琼脂扩散试验证实与番鸭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禽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无抗原相关性。分离毒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感染鸭均能成功复制出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 ,而不能感染SPF鸡(鸡胚 )和鹅。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和康复鸭血清具有良好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利用病死鸭内脏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分离毒制备的油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预防效果。根据分离病毒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地区的3~30日龄雏鹅发生一种传染病,死亡高峰期10~18日龄,发病率30%~100%,死亡率25%~75%,有时可高达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有很多相似之处。利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蚀斑克隆技术从不同地区分离到10株病毒,分离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nm,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56℃作用3~5h不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核酸类型为DNA。10株病毒的抗原性一致,但与鸭瘟病毒(DPV)和小鹅瘟病毒(GPV)没有中和抗原相关性。分离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鹅可以复制出病例。根据分离病毒的部分特性,初步将其归为腺病毒,暂定病名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利用生物学技术获得1株对雏鹅不致病而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CN40),对种鹅开产前进行免疫,可使下一代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5~6个月)。利用分离毒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对雏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用自己分离的广东石楼强毒株,经鸭胚培育成一株对雏鹅无致病性,毒力稳定,免疫性良好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株。2日龄雏鹅,疫苗使用剂量为100倍释稀,0.5ml/只(5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3日龄的雏鹅,疫苗10倍稀释,0.5ml/只(50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则分别于注射后6天和3天,均可抵抗50个LD_(50)的小鹅瘟强毒攻击。免疫期暂测到50天。制成的湿苗(鸭胚胚液)可在-15℃冻结保存6个月,4℃保存1个月,室温(28℃)保存3.5天。疫苗连续通过雏鹅5代,毒力未见返强。疫苗在我省12个市县的疫区共注射197860只雏鹅,注射后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小鹅瘟。先后三批从不同地区田间注射了疫苗的雏鹅,注射后9~12天抽样回实验室进行强毒攻击,均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9.
鹅瘟的研究     
从10日龄鹅胚自62日龄急剧下痢的病死鹅脑、心、肝、脾、肾、腔上囊、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出鹅瘟病毒(细小病毒)。病死鹅肝细胞核丝状分裂、变性,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心肌细胞核内嗜酸性(嗜伊红)包涵体;腺胃腺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胰 腺 腺 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淋巴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碱性包涵体,腔上囊内纵平滑肌纤维、外环平滑肌纤维细胞核嗜碱性包涵体;空肠内形成干酪样凝固栓子,肠腺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该株鹅瘟病毒在本地鹅胚中适应性强、繁殖稳定、致死鹅胚迅速、胎儿病变典型。经标准抗小鹅瘟高免卵黄处理后失去感染力。用感染的鹅胚尿囊液攻击60日龄鹅,试验鹅全部下痢急性死亡。  相似文献   

10.
Ⅰ型鸭肝炎病毒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HV-Ⅰ抗原的间接免疫酶染色(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方法,并对DHV-Ⅰ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I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等呈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以及健康雏鸭的肝呈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脾、肾、心、胸腺、腔上囊、胰腺、十二指肠、盲肠、空肠、回肠、直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呈阳性或强阳性,DHV-Ⅰ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该IIS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V-Ⅰ在感染雏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DHV-Ⅰ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鸭瘟(duck plague),因其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的某些变种或是强毒受免疫压抑等因素,有时使鸭长期带毒而不表现症状,并随着频频的运输使毒种发生迁移,一旦环境改变和某些应激(stress)效应,这些潜在的传染源常导致发病,而其临床症状并不十分典型,多表现为慢性或非典型,给临床诊断和检疫带来了一定困难。Lam曾用补体介导细胞溶解试验诊断鸭瘟,但因其操作麻烦未能推广。Bres曾用间接血凝,  相似文献   

12.
小鹅瘟是雏鹅感染鹅细小病毒 (Gooseparvovirus)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又称小鹅瘟病毒性肠炎、鹅细小病毒病等。该病主要侵害 4~ 2 0日龄雏鹅 ,传染性强、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是严重威胁养鹅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传染病。 2 0世纪 5 0年代 ,我国学者方定一等在江苏扬州首次发现、分离出病原并将其命名为小鹅瘟病毒。近年来 ,贵州省贵阳市部分地区不断发生疑似小鹅瘟的传染病 ,笔者等对修文县等地的发病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变观察以及病原分离鉴定 ,确诊为小鹅瘟。1 流行病学调查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13.
收集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DHAV3)接种10日龄鸭胚后死亡胚体的尿囊液,用差速离心法获得纯化的DHAV3抗原免疫家兔后制备家兔抗DHAV3超免疫血清,提取家兔抗DHAV3IgG,成功建立和优化了检测DHAV3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该法能够检测DHAV3感染雏鸭肝组织的病毒抗原,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而用它检测鸭瘟病毒、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死亡雏鸭和健康雏鸭时则呈现阴性反应。应用该方法对临床确诊并经福尔马林溶液保存的5份DHAV3感染雏鸭的肝、脾、肾、小肠、法氏囊、哈氏腺、胸腺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AV3感染雏鸭的临床诊断和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样品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从剖检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死雏鹅脑内分离到 1株细菌 ,定名为G0 2 0 1B株 ,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血清型鉴定 ,确定为 2型鸭疫里氏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 ,表明该菌对雏鹅有极强的致病力 ,致死率高达 10 0 %。  相似文献   

15.
在野生动物园,多将鸟类放置于大笼内的半开放式或散放的开放式环境中饲养展出,而许多鸟类又是病原微生物的隐性携带者,不时向外排毒,给与之接触的其它鸟类动物带来感染发病的危险。所以,动物园的鸟类传染病是极易发生很难预防的。通常,鸟类中雉鸡类对鸡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腺病毒、禽痘等易感;水禽中的雁、鸭、鹅对鸭瘟等易感。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不但造成园中动物的损失,也威胁着园外鸟类及家禽饲养场的安全。要预防这些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是对鸟类进行疫苗接种。现在对小型笼养的鸟类采用捕捉后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用成年健康猪脾制造转移因子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治疗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对家禽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86年4月用猪脾转移因子对自然发生的小鹅瘟病雏鹅及人工感染小鹅瘟病雏鹅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猪脾转移因子:为作者从健康成年猪脾脏中用超滤法提取的转移因子,批号兽TF—850604;②小鹅瘟强毒:由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微生物教研组提供;③小鹅瘟高免血清:自制,批号850606;④小鹅瘟病雏鹅:来源于本县金南乡某养鹅户饲养的发生小鹅瘟的鹅群,品种属太湖鹅种的本地小白鹅,体重0.1~0.2kg,12日龄,共86只,其中初发  相似文献   

17.
鸭瘟病毒 (DPV)强毒经人工接种和同居感染 10 0日龄鸭后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病毒在鸭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 ,DPV强毒经肌肉注射进入鸭体后 6h可在肝、脾、血液和粪便中检测到DPVDNA ;DPV强毒经肌肉注射到鸭体后各受检样品被检测到DPVDNA的先后顺序为 :肝、脾、血液和直肠粪便 (6h)→肺、脑和腿肌 (12h)→肾和胸肌 (2 4h) ;同居鸭于混群后 4 8h在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中检出DPVDNA ;DPV强毒经同居感染鸭后各受检样品检测到DPVDNA的先后顺序为 :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 (48h)→脾和脑 (72h)→胸肌和腿肌 (96h)→肾 (12 0h)。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实验室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是主要侵害鹅雏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安徽、上海、吉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的养鹅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致使大批鹅雏发病死亡。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发展。我们从1972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了小鹅瘟,现将其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病料的采取及处理 从疫区采取患小鹅瘟而死亡的鹅雏的肝、脾和脑,立即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5稀释,每毫升悬浮液加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2000微克,于冰箱(4~8℃)中放置12小时(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从“简、快、准”诊断小鹅瘟(GP)的目的出发,在国内首次对应用免疫荧光直接法快速诊断小鹅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寻找出与国内外不同制备高效价抗小鹅瘟高免疫血清新途径。并成功制备出效价高达32倍的小鹅瘟荧光抗体(GPFA),并对其进行了纯度、F/P比值、效价、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以及荧光抗体标记最佳条件、染色最佳条件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应用GPFA对接种强毒鹅胚胎儿肝脏GPV检测和对GP检测。其结果分别在接种后第4天和第2天都可检测到GPV抗原。应用GPFA对人工感染GPV的50只雏鹅脏器GPV抗原检测结果与GPV分离鉴定结果符合率为100%。应用GPFA对阳性病例各脏器检验结果表明,各脏器GPV抗原检出率依次为肾>肝>胰>脾>心>肺>脑。应用GPFA对来自长春、延边、辽源等地区1100只病、健康鹅脏器检测结果表明,与GPV分离鉴定结果符合率为97.48%,群体定性为100%。  相似文献   

20.
鸭腺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制刘尚高徐镔蕊甘孟侯张立昌王月琴1)刘瑞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河北省某鸭场有北京鸭1000只,1996年4月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产蛋量下降,诊断为鸭腺病毒感染,即减蛋综合征(EDS-76)。经用大剂量疫苗紧急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