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术界在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研究中,由于未能深入地把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整个理论体系,因而存在着或者泛泛而谈,或者过于浅薄的缺陷.黑格尔的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它必然地导致科学、民主和法治.  相似文献   

2.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治要求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生活运转的基本准则.本文试图从法治的价值、实质和精神方面加以分析,以求探讨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关于法治的基本目标、法治的内在要求、法治精神的内含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法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法治亦表现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种基本形态.形式法治的普遍性、一般性保障了法律适用的平等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保守、僵硬的缺点,实质法治正是在弥补形式法治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质法治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在法律适用时更多地是从规则所要实现的目的出发进行考量,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将诸如道德、政治、舆论等法外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适用的标准变得主观和随意.本文通过对法治社会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法治社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形式法治,实质法治只是为了弥补形式法治的不足而存在,且主要是在私法领域存在.同时,为保证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在适用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的法律规范时必须遵循特定的客观标准和解释原则,以避免法律适用变得主观和随意.  相似文献   

4.
法治可分为作为价值理念的法治和作为制度实践的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存在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分野,在制度实践上,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提出,为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品格提升提供了历史的契机,然而这一提升的根本动力还在于现实中国的各种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法哲学原理》中 ,黑格尔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法律的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强调法治的公开性原则和具有明确的司法独立思想等方面。对黑格尔关于王权和主观任性的观点 ,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6.
韩宁 《工会论坛》2005,11(5):136-13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被确定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但是在经济制度、法治观念方面,离法治国家的标准还很远。找出不足,认清差距,才能最终建成真正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7.
近代自然法论者所建构的契约式法理国家,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层次,即通过强制的和统一的司法体系或公共权威为所有个人的各种特殊性需要和主观性自由,提供一个不受阻碍的、和平安全的外部秩序。黑格尔的现代伦理国家,则主张在保护所有个人的特殊性和主观性自由无阻碍实现的同时,关注法律保障或法律禁止之外的无故意或偶然性侵害、压迫与危险,实现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真正将人类自由本质实现为在必然性意义上的"是",而不是在偶然性和可能性意义上的"是"。  相似文献   

8.
宪政不单纯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一套制度体系,同时也是已有制度的实践运行,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宪政文化.当代俄罗斯宪政从制度到精神实质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与现代法治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对转型期的俄罗斯而言,宪法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宪法司法制度的确立对法治国家的生成提供保障,扬弃民族传统的宪政文化的培育是法治国家确立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或对国家主权之界定,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和政治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课题。国家利益和主权概念,往往是一个国家确定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理论依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国际事务有正确判断和正确行动。因此,弄清国家利益和主权概念的历史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西方的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化,以及当代世界政治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和逻辑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法的规范价值.法治实现的核心,是认可法的规范价值.法治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为维护整体的国家利益,法的约束力,针对公民自由,也针对具体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1.
国家、社会与现代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然而 ,现代法治应当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协调统一 ,法治的真正基础与源泉是社会 ,法治应当得到社会的回应。法治以社会、还是以国家为重心 ,选择何种法治模式 ,必须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当代中国来说 ,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法治模式是最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治包含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种形态,相应地,法治行政也展现为形式意义的法治行政与实质意义的法治行政。行政主体对相对人拟作出不利决定时应当依据一定的合法性或正当性理由;行政程序抗辩权的存在与运行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针对行政主体所持的理由是否真正合法或正当而予以有效抗辩,从而有力促进了形式意义的法治行政与实质意义的法治行政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自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成为近代法治国家后,欧美许多国家及亚洲日本也先后走上法治之路。但是,中国近代法律改革却艰难曲折,未能实现法治之梦,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探寻制约中国近代难以步入法治之路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当下我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和法治改革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  相似文献   

15.
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社会秩序,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机制。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推进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社会秩序,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要求是治理主体对于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亦即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衡量标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必须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自觉守法等法治化途径加快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与国家是人类创造并生存于其间的两个最基本的组织体,从法律意义上说,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社会决定国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法治的真正基础与源泉是社会而不是国家.现代法治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建构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法治模式是最可行亦是最有效的.目前,在法治建设中应确立私法优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权利优位理念.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国家治理。由于政府全能治理模式的过渡性质,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开始就具有民主化的要求,即通过民主化获得治理的公共性,它不仅是一个民主政治体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主治理的实现过程。中国国家治理又面临着法治化严重不足的倾向,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另一使命。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是以宪政文明为连结点的两种创新理论。公民社会要求主体权利,宪政文明尊重主体权利,政治文明要求法律至上,法治国家尊重法律权威。在世界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握住这两点,是最终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