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民族》2011,(3):20-24
玉龙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集“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东巴文化古籍”、“丽江古城——白沙古镇”的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于一身,同时还拥有宝山石头城、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丰富的人文资源。玉龙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文化资源富集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全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云南行走的日子,总是让人放松又不自觉的"文艺"起来。引着那么多外乡人,弃了家乡、来到这里,爱上这片土地,生生不息。所以,在每一次不知名的状态下,都想来云南。安放心灵,寄宿梦想。在丽江的日子总是闲散的舒坦,晃荡着看着多年来打造丽江旅游文化品牌之纳西古乐、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化。想着,古乐听过,文字就"晃晃"的写在古城的城墙上或店铺门口的招牌上,只是东巴文化貌似久远深入、不为人知。好奇心被勾起,加之此次的泸沽湖出行计划,也是围绕摩  相似文献   

3.
丽江兰     
陈丽萍 《今日民族》2002,(11):54-56
走进丽江,如同走进神圣的殿堂。通透圣洁的蓝天、古朴壮观的木王府、令人神往的小镇古城、长年不化的玉龙雪山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神秘悠长的东巴文化、旋律优美的纳西古乐乃至“鬼才”宣科的奇妙经历,无不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游客,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1999年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丽江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来过丽江的人都知道这里居住着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纳西族,很多人被纳西人建造的丽江古城的美折服,很多人为纳西人演奏的纳西古乐倾倒,还有很多人被纳西人书写的远古的象形文字吸引着久久不愿离去……  相似文献   

5.
丽江旅游业近年来长足发展,前景可观。但特色问题,应引起重视。所谓特色,主要是丽江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在这方面,丽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丽江地处滇西北高原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大自然给这一地区留下了举世称奇的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玉龙大雪山、云彬坪、老君山、沪沽湖等自然景观。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纳西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人母系文化、小凉山彝族风情、永胜他留人风情、华坪花傈僳歌舞等独秀环球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和玉龙县,散居于永胜、宁蒗、维西、鹤庆、香格里拉等县。纳西族往往居住在山川秀丽、河流纵横、景色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民风古朴,文化深厚,令世界各国游客为之向往。特别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丽江成为世界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纳西族最为有效完整地保持了它鲜明古朴的文化特色,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宗教仪式、绘画艺术、纳西古乐到建筑风格、日常生活、服饰等等都具有无限的魅力。纳西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尤为值得关注的就是有“披星戴月”之称的女性服饰羊皮披肩。  相似文献   

7.
丽江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一夜成名,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大量游客带来的强势文化冲击都在使纳西文化发生变迁.旅游业对纳西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纳西文化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然而丽江在旅游业发展以后所出现的经济、社会、文化繁荣也让人有目共睹.为此,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丽江旅游业繁荣背后的文化代价,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并非所有文化变迁都会导致文化的彻底消失和衰亡.  相似文献   

8.
高圆嫒 《人民论坛》2013,(7):162-163
随着泸沽湖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摩梭人的语言、服饰等产生巨大影响,极具特色的摩梭文化正悄然褪色,文化保护缺少等问题凸显。因此,在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同时,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真正让摩梭文化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9.
搜城|丽江     
《小康》2020,(6)
正(图1)窗口丽江拥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中国国际丽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是外界了解丽江民族文化、认识丽江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图2)远眺古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拥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特色景点。  相似文献   

10.
刘弘浍 《创造》2004,(5):44-45
小桥流水的丽江古城,着披星戴月羊毡的纳西人,其汉诗汉文亦吟诵有致,泼墨成章.古城揉合着汉文化、东巴文化,其韵味让人深深地领略一个民族在文化生态中式微与兼容、守护与吮吸的姿态与历程.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伊始,中国出版界的一件大喜事,就是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旷世一绝,稀以奇宝”《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纳西族东巴文化,指的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其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活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民族文化。 史学家认为,纳西族源于秦时西北河湟地带南迁的古羌人的一支。汉代,这支羌人后裔先在大渡河一带生息,为“牦牛夷”或“越隽羌”,其后迁至雅砻江下游四川盐源一带。公元 至7世纪,一部分羌人后裔迁至金沙D玉龙雪…  相似文献   

12.
和仕勇 《创造》2007,(1):44-48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纳西先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近千年来以相濡以沫,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市井生活,以"常民生活空间"的完整性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镇.自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古城因其秀美的自然资源、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城中极其丰富而又极具个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纳西文化的传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纳西文化的传扬甘雪春本文拟在探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扬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有其两大基础:其一是秀美的自然景观;其二是丰富的纳西文化。一方面,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保护、弘扬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另...  相似文献   

14.
和丽萍 《创造》2016,(2):59-60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纳西先民的聪明才智共同营造出的一方灵山秀水,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1986年,被国家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5.
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东巴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些在旅游市场结合了东巴文化元素得到发展的企业家,已经注意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文化保护活动中,建立传承基地,支持民间传承,逐步走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晨曦中,在婉转悠扬的歌声伴奏下,长途汽车一路颠簸,终于驶进了这个既现代又古典的城市——丽江。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海拔2400米的高原小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香古色的市容建筑以及东巴文字、纳西古乐等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绵延至今,这里因此被称作  相似文献   

17.
聆听泸沽湖     
1坐落在云南昆明宁蒗的"天籁之音"——泸沽湖,是纳西族摩梭人的家乡,被世人称为"女儿国"。我一直认为泸沽湖是一首歌,是天籁之音,泸沽湖不是用眼去看,得用心去听。"泸沽湖是最后的母系王国"一说,给泸沽  相似文献   

18.
杨琼华 《创造》2014,(1):76-77
正如果没有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就难以启动;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启动了的乡村旅游势必难以持续发展。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在民族地区,文山州丘北县普者黑的十里荷花、广南县坝美的世外桃源;大理州剑川县寺登街的茶马古道集市、洱源县茈碧湖畔的梨花院落;丽江的大研古镇、泸沽湖的摩梭风情以及迪庆州的高山草原、雪山冰  相似文献   

19.
1999年4月,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台北演出,大获成功,轰动宝岛。这次演出的缘起,是由于台湾戏剧界知名人士、祖籍云南大理的万乃竺小姐于1997年5月到丽江旅游,被丽江的山水所吸引,更被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古朴的演出所震撼,于是决心邀请古乐会赴台演出。丁乃竺述说丽江丁乃竺小姐回忆说“1997年5月,赖声川、我和几位好反,作了一次云南之旅。云南地处高原,空气和水特别好,再加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云南就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我们一行人到了丽江,就为这块迷人的世外桃源所沉醉,纳西人口不过周余万,而丽江也可称为当世净土…  相似文献   

20.
泸沽湖景区因其迷人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民俗文化而享誉全球。景区地跨川滇两地,由于当地政府对所辖湖区的旅游开发理念、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同一湖区在川滇两地的具体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从该地区少数民族特色舞蹈的视角来探讨湖区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对当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瓶颈进行分析,探讨泸沽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长足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