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 国际性并购管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一 )国际性并购的含义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 (merger)与收购 (acquisition)的简称。需要加以国际监管的并购包括企业跨国并购和一部分巨型企业进行的国内并购。企业跨国并购 ,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 ,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取得另一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股份或资产 ,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或完全控制的行为。1 企业跨国并购涉及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或企业资产 ,具有国际性(跨国性 ) ,其中“一国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 ,可称为并购企业或并购方 ;“另一…  相似文献   

2.
全球治理时代的法治除具有传统法治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当前法治包含国内、国际、跨国三个层面的含义;是动态的全球善治过程。就国内法治而言,不仅包括国际法规范,而且还具有国际标准。从法治的动力角度来讲,这是跨国因素和国际因素能够成为一国法治发展动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原因。而法治的跨国动力和国际动力主要是指国际组织、跨国间非政府组织、国家等通过采取披露法治状况,强制性或非强制传播法治能力、知识和信念,敦促一国加入国际公约或国际组织,相互间订立条约等方式促进一国法治发展的过程。就我国的法治发展而言,法治的动力应具有多元性,既包括人权的内驱动力、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和新型动力主体的推动,又包括国际和跨国因素的促进等。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规律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和劳动力自身通过教育使自己劳动技能提高 ,不断流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去 ,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配置。劳动力流动规律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劳动力流动要适应客观要求 ;目前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有四大合理流向。只有完善的立法保障 ,才能排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 ,使之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国际警务合作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警务合作是跨国界的执法活动,一国警察可以跨越国境在另一国行使侦查权。我国应  在国际刑警组织的框架内开展国际警务合作,运用国际侦查协作、刑事司法协助等警务合作方式与有关  国家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国际警务合作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警务合作是跨国界的执法活动,一国警察可以跨越国境在另一国行使侦查权。我国应在国际刑警组织的框架内开展国际警务合作,运用国际侦查协作、刑事司法协助等警务合作方式与有关国家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外包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它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实施信息技术外包应从五个方面入手: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长远目标;选择一个切实能够满足要求的外包商;应签订完善的外包合同;加强合同的实施、管理和监督;寻求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创造需要同时掌握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螺旋”(SECI)模型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提示相近的基因距离能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跨国知识流动。基于45个国家在1987—2006年期间的专利互引情况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地理距离、语言和宗教等因素后,基因距离这一生物学特征仍然显著阻碍着跨国知识流动;基因距离的阻碍作用在地理距离较小、共同语言和共同宗教的国家间更强;跨国知识流动能解释基因距离对收入差异影响的50%。因此,国家之间的深层次差异仍然阻碍着隐性知识的传播。我国需要加强国际间人才流动、支持出国留学、扩大学术交流、利用开放网络改革教育方式等措施,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减少跨国知识流动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青年就业的实质是青年劳动力的安置。从政策导向所产生的结果看,建国以来的青年劳动力流向呈现为三种大的趋势:一是城市青年向农村的单向流动,二是城乡青年的就地流动,三是城乡青年的双向流动。前两次流动为简单的劳动力安置,而城乡青年的双向流动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类型的互补。对中国青年来说,每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或不流动),都是国家就业政策导向的结果,是青年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集体选择。  相似文献   

9.
非法移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移民作为一种跨国人口非法流动行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安宁、政治、经济、法律秩序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尽管各国国内法都对非法移民问题有所规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仅凭单一国家国内法已不能有效治理非法移民问题,各国间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才是打击非法移民问题事半功倍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制度创新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多方面论证了渐进式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The outsourcing decision of enterprises depends on cost comparison and price game,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untry’s offshore outsourc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ge level, social labor efficiency and labor structure. These factors directly affect the job selection, outsourcing scale and the choice of providing countries in offshore outsourcing.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ransnational outsourcing is actually a kind of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resources among countries, which is essentially due to the obstacle of resources elements’ free flow among countries. It is the realistic optimal choice for a country to make up f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bor in the short term. In addition, the nature of the job, the volume of business,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offshore outsourcing.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套利机会迅速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套利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进力量.劳动力套利形成了全球化生产格局并引发了离岸服务外包的浪潮.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对劳动力套利构成了强大阻力,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工资水平在不断上涨,但是劳动力套利仍然有一定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中国可以采取恰当的政策稳固全球生产基地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者到城镇打工,他们将自己获得的收入寄回家乡,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但这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渐拉大之势。这里有复杂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多大帮助,要有效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还应结合消除不合理的行业进入壁垒,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条件。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自组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需要健全组织系统,建立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劳动维权教育的研究或论述很少,我国高校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维权教育模式。大学生主要是通过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的课程了解劳动保障法规。但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的课程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涉及到劳动法的内容极少,缺乏针对性,无法达到劳动维权教育的目的。因此,帮助大学新生了解亟需掌握的劳动法律知识,培养我国当前大学生劳动维权教育模式,劳动维权意识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维权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报编辑是社会中默默无闻奉献的群体之一,无论是追求个体“专”与“博”的发展,还是不吝付出为他人“做嫁衣裳”,等等,在突出学报编辑正确价值追求理念的同时,表明了学报编辑较高的情绪劳动投入。情绪劳动理论认为,情绪劳动的投入与情绪耗竭呈正比例关系。因此,重视学报编辑的情绪劳动培育和管理,建立以情绪劳动为导向的激励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学报编辑的情绪管理水平,避免其不良情绪导致工作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具有特殊的国别特征,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争议预防体制还存在不足、违背了“仲裁自愿”的传统仲裁立法原则以及“一裁二审”程序造成行政和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在以劳动者为本位的基础上衡平争议双方的权利和利益,取消强制性前置的仲裁环节,赋予当事人“或裁或审”的选择权,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还可试点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  相似文献   

18.
FDI通过竞争示范、产业联系以及人力资本流动三种溢出机制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外购(outsourcing)可能导致母国收入不平等的增加以及东道国收入差距的缩小的结论有待商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内,FDI对收入变化的影响作用均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9.
适宜的争议处理机制须满足一国劳动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我国也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即实行“一调一裁两审”的体制,并辅以“一裁终局”。然而,在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凸显了目前解决体制的不足与缺陷。基于此,寻求一条更适宜的争议解决机制之路,即怎样提高各处理机构解决争议的能力,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案件分流,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等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该体制的缺陷后 ,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 ,并提出了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