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06,(4):91-91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英勇就义前高声朗诵的自勉挽联。这是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誓言.也是烈士的高尚品质、志向和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人类死亡与殡葬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方面,大量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非理性现象在社会上长期存在,这与我们一直忽视死亡观(殡葬观)的教育有重要的关系。人生观既包含人们对"生"的看法,也应包含人们对"死"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死亡观集中体现为殡葬观。大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生过程,加强大学生正确死亡观(殡葬观)教育的关键,是要坚持"厚生薄死"原则和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3.
许多中年以上的人,对《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耳熟能详。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纪念张思德,弘扬张思德的精神,号召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树立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道德观。此后党的“七大”又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并写进了党章。从此,为人民服务就作为我们党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党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法宝。60年后的今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回顾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诞生的始末,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审读自己     
清明,是祭扫墓地悼念死者的日子,人们借鉴“人死观”来端正人生观。那么多先人故去,或壮烈,或凄惨,或平庸,或显赫,都算“寿终正寝”了。 死亡是一个可怕且摸不到的东西,活着的人总想回避它,却又回避不了。正因为这样,人们每年定个日子,在  相似文献   

5.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烈士的生前战友,在他就义后写的一首挽联。它是对烈士的品质、志向、人生观的真实写照。王步文,1898年1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资  相似文献   

6.
绝笔诗,一般指的是人临死之前所吟就的诗作。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有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之别。人们对待死的态度也不一样,或视死如归,坦然赴死;或贪生怕死,苟且偷生。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面对敌人屠刀写就的绝笔诗,惊天地、泣鬼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如毛泽东所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相似文献   

7.
绝笔诗,一般指的是人临死之前所吟就的诗作。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有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之别。人们对待死的态度也不一样,或视死如归,坦然赴死;或贪生怕死,苟且偷生。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面对敌人屠刀写就的绝笔诗,惊天地、泣鬼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如毛泽东所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相似文献   

8.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人对于怎么样的死才算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衡量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定位在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1943年毛泽东在八路军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这是毛泽东对生死价值和意义最为深  相似文献   

10.
“秉正气以生生来英雄,为人民而死死得光荣。”这是杨恕同志遇难后,阳南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殿腰(今观腰)村在抗日二高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敬献给烈士灵前的一幅挽联。杨恕为国殉难虽然过去了60多个年头,但英雄的赤诚报国壮举至今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杨恕,1917年生,陵川县城西关人。自幼天资聪明,6岁入初小,15岁高小毕业,后无力深造,在家务农。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决死三纵队八总队话剧团指导员、长治县区助理员,并旋入抗大学习。“十二月事变”后随军转移平顺,曾任代理区长、陵川县农救会委员等职。1942年2月,…  相似文献   

11.
人生观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塑造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孔繁森之所以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并为之一生实践和奋斗。探讨、学习孔繁森同志的人生观,用孔繁森精神指引领导干部的成长之路,是很有意义的。在江泽民同志“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两周年之际,孔繁森精神研究会召开了“孔繁森人生观研讨会”,对孔繁森的人生观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一、孔繁森的价值观孔繁森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刻牢记人活着就要为他人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把运用人民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  相似文献   

12.
1947年1月12日,15岁的刘胡兰为了保护群众和党组织,在敌人的铡刀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2009年的全国“双百”人物砰选中,刘胡兰当选为“100位为新中田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13.
李正南  张赶 《求实》2003,3(11):7-8
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部都源于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人民创造了历史 ;和人民打成一片 ;向人民学习 ;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人民观具有坚定的阶级性、鲜明的历史性和全面的真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 ,毛泽东人民观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金 《求是》1994,(21)
对社会来说,文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这个问题的争论,古已有之。古人离我们太远,那就说点近的吧。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再三说明文学于社会、于革命有用。他说: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能够“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能够“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首任军长王近山,有许多传奇故事:15岁参加红军,20岁就当上红军师长;被敌人包围了,喊几句话吓跑了敌人;人都死了,还要让他当顾问。这么多传奇故事,缘于一个“疯”字。王近山“疯”到了极点。他在战场上“疯”不够,还要到情场上“疯”一把。站在人们眼前的  相似文献   

16.
始石  张鹏军 《先锋队》2012,(16):40-45
刘天章:"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刘天章(1893~1931)又名刘望,字云汉,陕西省高陵县高刘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领导人之一。1930年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组建了晋西游击队和红二十四军,后被敌人逮捕,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7.
马彦超 《世纪桥》2011,(18):19-22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的斗争有文武两条战线,一个是拿枪的军队,另一个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军队。这支文化军队成为团结自己、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从而帮助中国革命。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黑龙江的:更化界人  相似文献   

18.
在利益面前,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行动,反映着一个人的利益观。利益观不同的人,对待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迥然有别的。而一个人的利益观的形成,取决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在利益面前,要求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也是这次“三讲”中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的经验和我们党的实践都证明,执政党的地位,使利益观的问题变得极为突出,极为重要,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坐…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现时人们常常谈论这个观那个观,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权力观、政绩观等等。“观”就是对某一问题总的根本的看法。我们党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三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所谓世界观,即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毛泽东特别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他要求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葬也该平淡     
人之生也平淡,死也平淡,葬也该平平淡淡。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的主旨,就是对于人类的个体生命的必然归宿———死,有其惊人成熟的、彻底面实的洞察,因而就有珍惜人生的意识,有了一种追求超脱豁达的人生观。《菜根谭》对此有精辟的凝炼和高度的提升。曰:“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巨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殆虚生之羞?”又曰: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思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