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所有的毒品犯罪中,制贩毒品犯罪是国家打击的重中之重.当前,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制贩毒品犯罪呈现出新的犯罪特点,新的形势、新的特点的出现给我国打击制贩毒品犯罪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分析当前制贩毒品犯罪的特点入手,进而明晰当前制贩毒品犯罪蔓延的原因,并最终提出打击制贩毒品犯罪的侦查对策与建议来有效应对制贩毒品犯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毒品犯罪有蔓延之势,司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任务艰巨,但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打击毒品犯罪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在打击毒品犯罪中涉及证据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2003年东胜地区破获毒品犯罪案件25件34人,2004年33件42人,从统计数字上看,东胜地区的毒品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本文拟对东胜地区的零星毒品犯罪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传统的毒品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然而,新型毒品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毒品,破坏国家的稳定,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的危害。对此,我们应认真分析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以及犯罪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家立法和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4.
浙江毒品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毒潮的渗透、影响和国内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辐射、互动,毒品消费市场的形成和拉动,禁毒认识滞后、禁毒举措与毒品违法犯罪形势及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零包贩毒打击处理难等是浙江毒品犯罪的主要原因。打击、遏制毒品犯罪,要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为主线,以打击零包贩毒犯罪为重点;要以重点整治工作为载体和抓手,对毒品犯罪开展专项打击行动;要丰富缉毒侦查手段,走缉毒侦查专业化之路;要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和协同作战合力,联手打击毒品犯罪活动;要加快机构建设步伐,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发挥公安禁毒部门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吕臻  邹丽  马康 《法制与社会》2012,(12):171-172
毒品犯罪案件是各个地区较为多发的一类刑事案件,以深圳市某区为例,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司法统计、调阅案卷及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毒品犯罪情况进行调研,归纳了毒品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总结近年来打击毒品犯罪案件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打击毒品犯罪的司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毒品犯罪是中国刑事犯罪中的一个难题,一直是我国刑法的打击重点,然而毒品犯罪并未就此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对毒品犯罪的基本概念及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毒品犯罪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娱乐圈毒品犯罪屡见不鲜,毒品犯罪相关问题不断出现在公众眼前。随着大量毒品流入国内,毒品数量居高不下,涉毒人数普遍增多,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出现,毒品犯罪率逐年增长,我国面临的毒品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分析毒品犯罪现实问题,研究毒品犯罪相关法律规定,提出毒品犯罪防治对策,有助于打击我国毒品犯罪,帮助人们远离毒品诱惑,建立安全无害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由于毒品犯罪手法的不断翻新,案情复杂多变,以及有关部门在执法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难点、疑点,给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毒品犯罪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毒品犯罪的新特点,其次,就如何有效侦查打击毒品犯罪力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谢曦 《法制与社会》2013,(15):70-71
毒品犯罪是一个多发性的普通犯罪,但是目前我国立法并没有给毒品犯罪作一个明确的定义。尤其是随着新型毒品的出现,毒品犯罪也不断涌现新的特点,而且呈泛滥之势,若不加以适宜的遏制,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社会动乱因子。为此,本文将对毒品犯罪的概念、目前我国毒品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遏制毒品犯罪的法律建议,以期在司法实务中对防范和打击毒品犯罪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窝藏毒品,不仅为毒品犯罪分子隐匿直接罪证,给揭露、证实、打击毒品犯罪制造困难,而且窝藏行为直接将毒品置于个人非法控制之中,留下危害人民、毒化社会的隐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窝藏毒品罪本身就是毒品犯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适时地增设了窝藏毒品罪这一新罪名,为打击窝藏毒品的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一、窝藏毒品罪的概念、特征 窝藏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而替毒品犯罪分子藏匿、转移、隐瞒的行为。 1、窝藏毒品罪的犯罪对象,是指行为人替其他毒品犯罪分子藏匿、转移、隐瞒的毒  相似文献   

11.
2003''广州地区打击毒品犯罪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广州渐已成为跨国(境)贩毒的重要转运站、省内外毒品的主要集散地、毒品违法犯罪方式的辐射中心和国内毒品较大的地下消费市场。广州地区毒品犯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是国际的、国内,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因素交织的结果。公安机关缉毒部门在工作中,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缉毒队伍向专业化、高素质化的方向发展,拓宽毒品犯罪情报信息来源渠道,阵地控制向规范、高效方向发展,用高科技手段侦查、取证,充分使用控制下交付的毒品案件侦查手段,加大对毒品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缉毒的警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开创缉毒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毒品犯罪死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现实中打击毒品犯罪的需要,我国现行刑法的毒品犯罪仍然保留了死刑。但是,从司法实践角度看,我们应当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从立法论角度看,出于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受到毒品合法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力争废除我国刑法中毒品犯罪保留的死刑。  相似文献   

13.
当前边境地区走私、贩运毒品犯罪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卫莉 《政法学刊》2004,21(6):85-87
当前,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我国的毒品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和复杂。而在毒品犯罪中,走私、贩运毒品犯罪占相当大的比 例。当前,边境地区的毒品犯罪呈现出策略灵活多变,雇佣贩毒突出,利用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行毒品的走私、贩运,人体藏匿毒品形 成新高潮等特点,需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与内地毒品犯罪量刑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明 《政法学刊》2006,23(3):12-19
为打击毒品犯罪,香港以立法中的《危险药物条例》和司法实践中的量刑准则为基础,发展出了一整套针对毒品犯罪的量刑模式。香港的毒品犯罪量刑模式具有灵活、统一、适应对新兴毒品犯罪的量刑及符合现代刑法理论发展等诸多特点,值得内地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受国际毒潮的渗透和影响,我国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来势凶猛、发展迅速,社会危害日显突出新型毒品制贩犯罪活动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等特征。造成新型毒品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制造新型毒品的原材料易购、制造工艺简单、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加强,而娱乐场所为新型毒品犯罪提供了理想的温床。对此,应广泛深入的发动群众,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加快科技强警的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丘志馨 《政法学刊》2006,23(3):20-23
易制毒化学品是国家规定管制的,容易用于制造毒品,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原料和配剂。近年来,我国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不仅助长了制贩毒品犯罪的蔓延,而且败坏了国家声誉。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的特点,强化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基础工作;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违法案件;加强易制毒化学品查缉和检测设备以及销毁技术的研发工作,推行社会化管理模式,以遏制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丘志馨 《政法学刊》2005,22(3):75-77
由于国际毒潮的渗透、影响,国内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辐射、互动和省内毒品消费市场的形成、拉动,目前广东是“金三角”海洛因向国内分销的中转集散地,是国内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制造、贩卖、销售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呈全面扩散、多元发展态势,制贩毒品犯罪趋于集团化、武装化,藏毒手法和运毒方式日益智能化。对此,应从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拓展禁毒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夯实禁毒工作基础,完善长效缉毒机制;严格落实吸毒人员全员收戒的措施等方面全力遏制毒品来源和吸毒人员的滋生,为构建和谐广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毒品犯罪死刑的概况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初期我国大规模的禁毒运动成效显著,长期是“无毒国”,无需对毒品犯罪规定死刑。改革开放后,鉴于毒品泛滥、社会危害加剧的新形势,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毒品犯罪始规定死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受国际社会废除死刑潮流的影响,我国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立场演变为既保留死刑又限制其适用。从毒品犯罪市场化、准组织化的现实来看,刑罚轻重应与毒品犯罪的利益、风险相适应。还应通过医疗技术、替代药物、帮助吸毒者回归正当的社会生活、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更好地发挥社会措施对刑罚的替代作用,尽可能切断毒品犯罪的经济根源,从而限制和减少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 of self-reported criminal-thinking styles and self-reported illeg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177 male and 216 female (N=393)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by gender and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of self-reported illegal behavior: control-status offenses, drug crimes, property crimes, and violent crimes against people. The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of criminal-thinking styles (PICTS) (1) measured criminal-thinking patterns on eight scal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les who committed violent crimes against people endors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distorted criminal-thinking patterns on all scales than the control-status offenses, and drug crimes groups. Interestingly, female participants who committed property crimes displayed six significantly elevated PICTS scales whereas females with violent crimes against people had significant elevations on only four of the criminal-thinking style scales. These results extend Walter's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PICTS with incarcerated respondents to a non-incarcerated population and show potential use of the PICTS with other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外国人涉毒犯罪案件不断增多,毒品犯罪案件已成为外国人在广东省境内犯罪主要的类型,呈现出犯罪主体有组织化、犯罪手段多样化、利用物流快递渠道贩毒、案件处理过程复杂等特点。广东警方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完善日常管理和重点管控模式、依法将在粤外国人的非正式组织纳入政府管理、建立快递业的禁毒“大查控”体系等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在粤外国人涉毒犯罪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