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国民法典》是民法法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建基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律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之上。既吸收了旧法合理的成分,又带有理性主义思想的印痕。拿破仑领导制定并强力推行的《法国民法典》,在社会文明和制度文明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民法典,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佳 《法制与社会》2011,(24):232-234
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既表达了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也展现了全球范围内对工业文明的继续性思考。本文努力回应现实,以城市环境治理为着眠点,分析了文明类型的变迁与城市环境治理之间的具体关系;根据城市环境危机与工业文明的内在关联性,申明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及其为城市环境治理带来的新视角。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环境治理实践必须依法治理,运用规范调整来实现城市环境治理机制的常态化,同时保证环境正义和环境民主在治理过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姚伟 《法制与社会》2010,(2):195-195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本文指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文明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突破,从基本内涵上讲,生态文明与社会丈明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并深刻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吴鹏 《行政与法》2013,(3):68-7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航向标。然而有法学学者在研究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描绘为非人类向往的,是人类无奈选择的,适应性的,非人类创造性的第四大文明。笔者认为该论是对生态文明根本的误读,不利于展开正确的法学研究,应当予以分析并澄清。  相似文献   

5.
刘毅 《政法论坛》2021,(2):155-164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比较法学研究,开始尝试在传统的"法系"范式之外,以"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作为新的研究概念与范畴,但是究其实质,仍未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并未形成比较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同时还存在缺乏历史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视野之问题.在这个去西方中心主义和全球文明转型的时代,应当将轴心文明的概念和思想嵌入比较法学...  相似文献   

6.
屈永华 《现代法学》2002,24(3):157-161
初见张晋藩先生所著的《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一书 ,我惊其厚 :近百万言 ,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通过认真学习 ,又奇其薄 :这不仅是由于该书所要阐述的是如此之大的一个对象 ,即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法制文明的演进 ,更为关键的在于 ,该书所涵盖知识面是如此之广 ,所体现的学术价值是如此之大  相似文献   

7.
汪庆红  杨帆 《河北法学》2006,24(3):156-160
张晋藩教授的近著<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从法制文明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无论是其理论假设还是在研究对象的定位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范式建构上的积极意义.尤为难能可贵的在于该书克服了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现有的革命法制史和法制近代化两种范式的缺陷,因而对于探索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更为科学的分析框架、推进这一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十一年前,高考录取,从此改变了我一生抑或祖祖辈辈的轨迹。十一年后,我从一个小地方终于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扎根下来。这个跨度,在高铁时代,或许只有几个小时的空间距离,但我知道,这是几干年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这个巨大转变在我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饱满的激情孕于笔下,流淌出来的是平和与理性,这样的文字方可耐读。如若一不小心,把文字当成了泄愤的工具,对读者难免不敬。近日,拜读《中国不高兴》,就多少有点碰了火药桶的味道。用两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忽悠"和"谩骂"。所谓"忽悠",  相似文献   

11.
近日,深圳市人大召开《深圳经济特区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论证会,组织市民代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对该条例的草案论证稿进行讨论。这部有可能成为全国首部市民行为规范法规的条例拟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按传统的看法,市民行为文明与否属于道德范畴,与法律法规似乎不搭界。正所谓: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因此人们对行为文明,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不遵守者,只是在道义上受到谴责,不必为此付出代价,因而,一些不文明行为经常无所顾忌。事实上,道德与法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要求可以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法律的强制则让道德要求固化为自觉的遵守。国内的不文明者,一旦出境、出国,就文明了,因为那些地方,不文明行为将受到重罚。因而,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既需要道德教化和社会舆论,也需要考虑法律手段,深圳将文明入法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尤其是在国内,深圳首次将不文明行为予以细化和系统化,涵盖市容和环境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明与政治文明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法律文明与政治文明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不良的互动关系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本文从二者的概念、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我国法律文明与政治文明的互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梓太 《法学评论》2014,(3):199-201
正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时隔五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在中国愈加成为一门显学。在环境  相似文献   

14.
悲剧如果仅停留在对当事者的怜悯,那么永远都只是不幸;只有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孵化为一种推动力,我们才能从悲剧中彻底走出,迎接新的生活。7年前的公民孙志刚之死,以悲剧的形式宣布了一项恶制度的死刑,从而也终结了其他更多可能发生的同类悲剧。这一次,个案推动制度进步抑或再度发生在城市拆迁领域。  相似文献   

15.
吴珺 《行政与法》2014,(11):52-5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生态文明”入宪和法国《环境宪章》入宪是当代重要的环境宪法保护理论成果。“生态文明”是保护生态之思想的制度结晶,《环境宪章》则是法国环境法治理念的总结和升华。虽然二者是在不同的时空和文化场域中尝试的两种理论,表现形式略有差异,但通过梳理其立宪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二者在立法助力和重视国家环保义务方面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未来环境法治、环境权入宪及政策与法律的及时转化,应该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稳步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李春雷 《行政与法》2014,(12):65-68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要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局面,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责任不可推卸,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耦合,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结构中,政治体制文明是其中间层次和核心部分,是体现政治文明程度的关键部分。本文拟就如何在公共政策中推进民主,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和推进政治体制文明的发展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袁江 《中国律师》2008,(4):32-33
2008年春节后的一天下午,《中国律师》杂志社副主编陈秋兰打电话约稿,让我作为杂志的“老人”,为创刊20年写点儿东西以示庆贺。我知道这既是客气,也有些希冀,虽然自己一直关注着那样热爱的《中国律师》,但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落伍了,也不了解曾经那样熟悉的律师领域了,写不出可以让读者感兴趣的文章了。但我还,是愉快的答应了,因为那是我曾经为之工作近十年的刊物,感情的牵挂和长期的关心以及思考已在内心深处积淀了厚厚的“茶垢”,自己却不知其中滋味。当提起往事,对约稿必须有个交代的时候,就又提起了回忆,使我思绪像老茶壶煮白开水地翻滚起来.也渐渐地有了一点点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