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机关作决定时听取对方意见,是宪法和行政程序法所规定的正当行政程序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行政机关对被管理者人格尊严的尊重。就公民而言,向行政机关陈述意见是其享有的参与行政管理、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程序权利。《价格法》在中国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领域,体现了行政决策程序的民主,公开。但我国现行立法在定位上忽视了听证作为公众参与政府价格决策的程序权利的应有之叉,仅将听证视为价格主管部门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极其浓厚的管理法、组织听证法的色彩,欠缺听证权的主体、听证权的内容、听证权如何行使、听证权受损害如何寻求救济的规定。听证制度定位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价格听证制度的构建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多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造成听证会成本居高不下,行政机关感觉负担很重:另一方面使得公众对价格听证会缺乏自我参与感,对听证会后的最终结果缺乏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行政决策听证及其存在问题、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听证会给公众造成了听证走过场的不良印象;对策是制定行政程序法典,扩大听证范围,公开征求民意渠道,延长听证时间,建立代表意见回应机制,分离听证组织机构与决策机关。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立法是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地推进法治建设。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立法程序参与权落地、生根,促进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公民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和互联网途径参与到地方行政立法的实践中,但其参与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要完善地方行政立法中公民动议权制度,公开制度,听证制度,监督、救济制度,提高公民参与地方行政立法法律文件的效力层级。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试行办法》规定现职公务员不得被选为听证代表,反映作为公众参与基本形式的听证制度的本质,有利于实现听证的目标、功能,体现了正当程序原则。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够缓解当前听证会的公共信任危机,提高行政决策的可接受性,也并不阻塞公务员参与政策的渠道。这一举措虽然还不能解决听证制度实际运用存在的诸多弊端,却是朝着完善我国听证制度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一般都比较注重社会参与和全民参与,并通过立法和机构设置保障全民监督的实施。加拿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听证被广泛用于公共管理事务以获取来自专家和公众的信息,对我国城市和土地使用规划不无启示。我国不可能完全模仿法制成熟国家的做法,但增加一些公众权利保障的立法规定和管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不起诉权是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保证权力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利于节约司法资源。该文从西方国家类似制度入手,分析了不起诉听证的具体内涵及设置不起诉听证程序的积极意义,并对构建不起诉听证程序中的不起诉听证的法律依据、不起诉听证会的启动方式以及不起诉听证在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若干具体问题作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集中土地进行公共项目的开发是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必需,但又极大地威胁着私人财产权的安全。纽约市的征收程序设置了大量的听证程序,一个公共项目经过至少3-4次的公众听证会,每个决策和建议机构充分听取被征收人和公众的意见后,才会被决策。听证程序给予公民表达意愿的机会,牵制了征收权的滥用,增加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减少了民众与政府的摩擦,从而达到平衡征收权和私人财产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听证会起源于英国,我国在行政处罚法中首次确立听证制度。立法法中的听证会与立法座谈会比较具有严谨的程序和确立的内容,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立法听证的具体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由行政立法的特性所决定,是民主决策和权力制衡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更好地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立法听证的途径强化公众的参与,具体实施中应强调听证的公开性、广泛性以及听证结果法律效力的清晰性。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许可法》中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被喻为中国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该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对听证程序之启动做出了规定,该听证制度透视出政府在将公众参与引入重大行政许可上的努力。但是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在启动上仍然存在行政裁量侵害公众参与的潜在危险。有必要在结合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对上述条款进行反思与重构,找到公众参与重大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合理时机与行政裁量基准引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