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众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乃至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地域特色鲜明的湖湘文化是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文化发展的应然根基:对于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北京奥运会对全民健身热潮的天然推动力为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天时”的契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倾斜与扶助为长株潭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地利”的条件;初见端倪的“大学城”为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和”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民族地区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研究连片地区民族之间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武陵山片区苗族、土家族民俗体育为案例,从武陵山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和当前的构建和谐社会并无冲突之处。本文选取体育文化为例,就其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华洪兴 《群众》2007,(1):63-64
现代社会,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不再局限于身体和技术的较量,也承载着社会文明的内涵,对社会的全面进步正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攀登体育高峰,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起步和成长壮大起来的。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全国掀起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热潮。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三次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1959年,容国团在第…  相似文献   

5.
刘飞宁 《湖湘论坛》2008,21(1):93-94
发展大众体育能够增进人的健康,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大众体育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发展大众体育具有一定的优势,现阶段我国要抓住和利用好这些机遇,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从而缩小我国的大众体育与发达国家差距,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时事报告》2010,(5):7-7
《瞭望》新闻周刊发表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的文章说,在我国某特大型城市,在其体育经费为5050万元时,竞技体育是5000万元,大众体育为50万元;因国家投入的增加和体育彩票等收入,体育经费涨到5个亿时,分配到社会体育中心的钱仅为1200万元,  相似文献   

7.
翟继勇 《前沿》2012,(6):126-127
体育礼仪文化不仅有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对全民性礼仪文化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在分析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不足,指出了现代体育礼仪文化融合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意义和途径,探讨了现代礼仪文化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的方法,试图结合体育礼仪文化与儒学文化,实现二者的双向超越。  相似文献   

8.
熊扬名 《人民论坛》2012,(20):196-197
全球化时代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走向,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东西体育文化本质是异质共生的,然而二者在文化结构上具有同构性。借助于体育文化结构中的符号象征系统可以促成东西方体育的文化自觉,使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可以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异质同构,构建起一个多元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外来文化及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侵蚀。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存在社会大众参与不足、科研投入较少、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坚持全面性、重点性、民俗性、整体性、人本性、现实性的原则,采取分级管理、分类整理、分层提升的保护措施,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警察院校所实施的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警务实战的需要。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以补充和完善现代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警察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警察院校所实施的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警务实战的需要。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以补充和完善现代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警察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2.
周学兵 《前沿》2012,(16):138-139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在分析“时代要求”“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子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可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温国强 《前沿》2009,(13):86-89
实现城市经济与体育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关系城市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树立城市经济与体育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其文化建设,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客观地评价奥运的环境影响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质量保障工作积累经验,以期更好地应对未来大型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将使我国真正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城市经济、体育资源、生态文明三者的进一步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人文精神构建关系密切,人文精神是体育的价值抽象,体育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在以儒道教义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体育和体育精神的缺失以及气功养生型文化的张扬,导致国人身体素质低下和人文精神的衰变。近代体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种“西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模式,包容身体锻炼和人格培养,将身与心、灵与肉辩证地统一起来,折射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哲学。回溯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剖析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解读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育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不同地区的相互理解和协同发展,为当前国际社会提供和平、稳定的环境。当前,文化传播体系存在着受众范围较广、构建难度较大、各国文化观念分散独立等现实问题,这也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事业面临的挑战。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需要找准文化定位、充实文化内容、丰富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任旭彬 《长白学刊》2010,(2):154-157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以及建设大众的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政策》2008,(9):1-1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抓紧推进,在全省形成“两圈”互动、“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体育领域的暴力恐怖活动犯罪往往具有生成背景复杂、主体复合、形式多样、危害严重、影响深远等特征。防范和控制体育领域的恐怖活动需要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并运用多元手段加以应对,而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控制体系是最根本的路径。法律之外的控制路径主要指提倡绿色体育、营造纯净的体育人文环境,提升体育活动的安保规格,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防控力量体系,切断恐怖活动的经济来源等。应对体育领域暴力恐怖活动犯罪的法律控制路径则包括构筑严密协同的反恐法律体系和构建切实有效的司法介入路径等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楚天舒 《世纪行》2009,(2):20-2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