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懿 《实践》2008,(1):17-18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共同"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宪建 《党史文苑》2008,(10):62-63
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渡时艰,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具有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凝聚力的主心骨,祖国呼唤我们要更加坚强执着.  相似文献   

3.
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渡时艰,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具有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凝聚力的主心骨,祖国呼唤我们要更加坚强执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章程作了部分修改,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性质,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党章作这样的修改,其理论和现实根据是什么,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新时期如何坚持与时俱进 ,我认为应把握两个关键。一、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科学的完整思想体系。它不是静止的、封闭的教条 ,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它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 1…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各民族间的团结。建国以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时代发展特点。“三个离不开”思想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各民族间的团结对于保障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 ,提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人们都习惯使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表述。实际上 ,在 1 94 2年以前 ,曾流行过更值得重视、却长期被忽视的提法 ,即“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两种提法虽然并无本质的区别 ,但后一种提法更为准确、贴切和完善。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时候 ,似应采用后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9.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时刻,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召开这个理论研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交流学习、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推动全党更好地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希望大家紧紧围绕会议的主题,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魏武 《党建》2009,(10):32-35
62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民族区域自治。  相似文献   

11.
理论创新是人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将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遵循认识规律,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走了一条相对曲折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足够的经验积累,需要丰富的知识,需要民主和勇气.  相似文献   

12.
余玮 《党史文苑》2004,(11):22-27
提起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那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刻骨铭心。揭开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而这篇文章的“始作俑者”胡福明,当时只是南京大学一个普通的哲学教师,他因该文而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改革开放以后,胡福明担任了江苏省地方高级领导干部职务。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胡福明不光自己痴心学术,还领军江苏学术界,创造了许多深具时代意义的思想成果。从年轻时代跨入学术界开始,胡福明追求真理的脚步始终没有停顿。如今他虽已年逾七旬,退…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6,(3):11-12
1.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该《纲领》共有15条,约500多字,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明确规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曹应旺 《前线》2023,(3):4-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探索,为提出“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一个结合”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与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15.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逻辑上说.可以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众多的理论流派中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环节是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使之中国化。这两个环节,恰好和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两场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正是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有了一批忠实的信仰者并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中.  相似文献   

16.
李杰 《唯实》2013,(7):31-34
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把"自信"一词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上,赋予其丰富的国家政治要义,体现和诠释的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的、乐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四个选择”思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党代表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二00五年五月,中央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这“两个共同”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执政理念在民族问题上的具体实践,是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执政理念的宝贵贡献。“两个共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內涵,它是构建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构建新疆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张志伟 《求实》2003,(5):24-25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发展,虽然意识形态有巨大差别,但是,都在互相吸取有益的经验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分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我们仍将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层面是理论界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阐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意义作用等.第一个层面的探索是第二个层面探索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层面的探索对第一个层面的探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