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詠 《法国研究》2004,(1):69-78
本文讨论了"文化定型"(le stéréotype culturel)的性质、作用、弊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文化定型"指人们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所持有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化看法,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这种看法受观察者特定文化视角的影响,主观色彩较浓,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对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但定型同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知方式,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和文化差异进行概括、分类时必定要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法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强对"文化定型"的敏感性,创造条件和设置情景以帮助学生揭示隐藏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定型",进而分析它、超越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黄松赞本文探讨民族文化同新加坡国家建设的关系。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它关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看法,关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过去和未来的文化政策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新加坡文化及其文化政策的理解。一、民族文化在新加...  相似文献   

3.
一序论朴殷植①(1859~1925)在近代骤变时期,面对西欧和非西欧、传统性和现代性、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民族的独立等很多对立面相互纵横交错的现实,通过思想方面的苦思和实践,构筑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容纳西欧“现代”冲击的同时,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于西欧的现代冲击,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的“点”的冲突,而是一场直接动摇传统社会根基的政治性、经济性的“面”的冲突,所以朴殷植在容纳它的同时,还抱有应该对它进行抵抗的另一种态度。朴殷植批判了当时朱子学未能及时应对骤变现实的这一社会性弊端,探索了通过阳明学能使儒学…  相似文献   

4.
一、新加坡文明建设的成功表现对新加坡文化建设成果,在新加坡国内外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它是“文化沙漠”;一种认为它很成功,也很有特色。文化沙漠论者认为新加坡建国后的前20年只注重经济建设,对文化关注太少,以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甚差,社会流行的作品几  相似文献   

5.
马尔罗认为只有传奇之作才是真实的。当代著名哲学家让一弗郎索瓦·利奥塔评介说,马尔罗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打上马氏印记的行动和感情都极具传奇色彩。马尔罗以文学艺术家的目光关注人类的状况,他对人类自身的意义和追求的思考给人以信心和勇气。唯其如此,马尔罗的“传奇”才得以“传世”,他的“传奇色彩”才极具“传世价值”。那么,马尔罗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是会聚着人类文明成果的Museeimaginaire,是对文化、艺术的崇尚和弘扬,使文化、艺术升华为否定虚无与死亡,超越时限与空间的永恒。于是,小至文艺创作的推陈出新,大至生命的延续和文明的更迭,形式的增变都谱写着社会与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建构,探讨了全球化对它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对之重建的设想。民族认同的建构是民族国家进行文化融合与政治整合的过程,其要点在于民族统一与族裔多元的平衡以及文化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受到身份相对化、流动化和竞争化的冲击,面临再造自我之使命。以族裔为根基、以民族为归依、以世界为关照的世界民族主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性认同,它既缓解了民族与族裔的矛盾,促进了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协调,同时又呼应了全球化进程。以“柔性地理”、“主权部分让渡”以及“世界主义框架中多元文化主义”为特征的后民族国家将是其主要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7.
马尔罗的艺术文化思考更多地关注艺术形式的变异与创新,在文学艺术范畴内,形式已不再是内容的附庸,它本身已具备了自主性和独立的美学品质。马尔罗把形式世界分成3个时期,即:超自然时期;非现实时期和无时间性时期。艺术的永恒与人类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在《沉寂之声》里是这样论述历史与艺术的关系的:“历史教人认识命运,而艺术则教人摆脱命运获得自由。”在马氏的文化艺术观里,艺术本身成了对人类注定要承受的那种受屈辱的状况的抗衡,因为艺术的历史,从它的开始到终结,“始终是人们赖以摆脱受奴役的形式创造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认同意味着个体或集体对民族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的认可、接纳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白俄罗斯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多变的历史命运,始终影响着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知。苏联解体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新构建,成为白俄罗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民族语言的萧条、文化符号的多元、历史叙事的冗杂,以及他者文化的渗透,都使得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在短时期内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就语言政策进行调整,如何构建新的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体系,如何应对"俄罗斯世界"的文化冲击——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身份定位与下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艺术正如它的民族一样,是多种多样的,也和它的自然财富以及风光景色一样那么丰富多彩。每个民族有本身文化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发展;无论是谁,如果他自称对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11.
张仁颖 《德国研究》2002,17(2):73-76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儿子 ,由他所发动的改教运动构成了德国现代文明的起点。本文对他的神学思想突破和改教事业进行了系统分析 ,揭示出他对德国神学、教牧、语言、伦理、哲学和政治诸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结晶为他所铸就的一种典型的德国人性格。  相似文献   

12.
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角--《文化帝国主义》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晓东 《美国研究》2003,17(3):142-151
“文化帝国主义”一词是 6 0年代出现的激进的社会批判术语之一。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创始人汉斯·摩根索曾在其代表作《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 ,求和平》中对此现象作过探讨。在他看来 ,文化帝国主义是对人心的征服与控制。① 勿庸置疑 ,作为帝国主义的形式之一 ,文化帝国主义与权力话语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冷战之后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 ,各国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上相互交汇与碰撞 ,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同质化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自觉。民族主义者在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斗争中把矛头直指文化帝…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的可能与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异质文学的认知程度,取决于对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本领。本文试图以文学翻译的适合性为基本出发点,论述文学翻译与语言认知和文化认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以降,封建割据的欧洲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争霸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在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整合过程中,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欧洲成为维系利益冲突的民族国家的纽带。鹿特丹人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基督教共同体”的捍卫者。本文拟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政治形势、文化运动为主要背景,梳理伊拉斯谟论述战争、和平的有关文献,分析探讨他对“和平”这一概念的认识、对王朝战争和教廷军事化的谴责及其“基督教共同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世居穆斯林的人口比例相当高,尽管今日的车臣等穆斯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人却很少提及伊斯兰教文明,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缺少穆斯林的概念,穆斯林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更没有成为文明冲突的一方。在俄罗斯学者的笔下,穆斯林只有“鞑靼人”、“山民”和“吉尔吉斯人”。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穆斯林文化是落后的,习俗是古旧的,是终将被东正教或工业文明取代的。这种对穆斯林认知中存在的缺陷也是俄罗斯棘手的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琼 《法国研究》2002,(2):108-1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 ,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只掌握语法 ,记单词 ,讲一口较为流利的外语 ,还必须学习和了解其文化 ;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 ,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教授文化 ,因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 ,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 ,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授和传播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没有文化便没有语言 ,没…  相似文献   

18.
羊城美食王     
写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一书的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认为,广州的社会进步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准。并不在巴西、葡萄牙之下;但他不明白,一个小小的麦当劳快餐分店,会在这些国家及世界各国享有知名度。中国是实实在在的美食大国,为什么没有许许多多的国际知名的“麦当劳”先生?有人认为症结出在中国的舆论宣传心态上;“他(它)够资格?没人比之更强?”对此我们姑且不作争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抚育出自己风格的美食企业和美食家。广州新光花园酒家的事业家们,在不到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交际既是人际间相互交往的主观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鉴于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环境中,所以交际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我们说,人类的交际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本文通过对中国自由市场店主与消费者间的商务对话,分析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双方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理念和会话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于苦难,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俄罗斯,人们崇拜苦难,甚至享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圣人,受难的民族也往往是英雄而神圣的民族。在俄罗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苦难意识“往下走”,进入到历史发展的社会层面,进入到寻常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苦难意识“向上拔”,提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二者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特殊的民族心态之一。苦难意识使得俄罗斯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灾难,具有在灾难中生存的能力;但同时,它也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居功自傲,甚至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