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权贵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她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的,而且干洗衣物和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在成为权贵前,连南希那样的美国人,都以为白宫的午餐是免费的,权贵的神秘,从中可见一斑。权贵是神秘的,在普通人心目中,也是威严的。然而,假若有人自以为是、不可一世起来,则权贵更是可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政府着手修建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铁路,主管这项工程的大臣和铁路专家们将设计图纸呈送尼古拉一世过目。这位狂暴无知的君主…  相似文献   

2.
黄鹤 《政府法制》2013,(26):33-33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的廷尉,负责国家司法事务。由于他常依法办事,遭到许多权贵的忌恨。  相似文献   

3.
蒋骁飞 《政府法制》2014,(24):47-47
南朝人何点任率旷达,不拘小节,傲视权贵。  相似文献   

4.
赵杨 《法制与经济》2010,(15):43-45
“8·14韶关系列腐败案”的查处是广东近几年最大规模的反腐行动之一。从2008年案发起,南方日报记者就对其持续关注。两年来,涉案人员纷纷落网。一些人锒铛入狱,一些人还在等待法律的判决。反思案件,我们看到正义之剑让贪腐的权贵们现形,看到破除权贵网络、强化合法秩序的必要性;也看到有关职能部门反腐的决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兵 《检察风云》2004,(3):18-21
迟若岩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攀附权贵背后更深的原因是权贵们也热衷于培养“内圈”和下级的“讨好”。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法治》2013,(13):1-1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一个社会缺乏公平正义,非但凝聚力差,而且还蕴藏着不稳定因素。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是社会的致命伤。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不是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而是社会分层的“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的“缓慢化”。所谓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就是社会分层结构形成以后,各阶层的身份基本固定,某个群体欲改变身份极为困难,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其他身份群体。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老子是权贵阶层,儿子也一定是权贵阶层或者接近;老子是农民工,  相似文献   

7.
叶檀 《法人》2008,(2):46-46
要改变利益外流的局面,最好的方法是逐步放松国内对民间资本与民间投资的管制,使主要的财产性收入落到市场能人而不是权贵阶层的手中  相似文献   

8.
乔娟 《政府法制》2012,(29):37-37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曾国藩很是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9.
抑制豪强和权贵,惩治贪官污吏 唐太宗对于享受特权的阶层有着特别的警惕,他之所以取年号为“贞观”,就是要示天下以公  相似文献   

10.
历来的司法道德中,最崇高的闪光点是不阿贵,不畏权。贵与权,往往是密切相连的:贵者因权;有权则贵、所以,俗并称为“权贵”。权贵干扰司法,古来就有。司法人员对这种干扰向来分成两种态度:阿,畏;不阿,不畏。尽管有“君子上交不谄”的古训,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壮言,但过去阿、畏的事例比比皆是,奸官佞臣大都属列。而不阿、  相似文献   

11.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4,(26):29-29
对于“权”字,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像权力、政权、权势、权威、权贵、权柄、生杀大权……“权”一直处在很强势的地位,但似乎都是虚拟的称谓。然而在古代,“权”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谢海生 《法人》2009,(2):35-37
在这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里,房地产商人王石先生,扮演了一个对平民阶层和社会财富的独特的杀手角色,其言论诠释了一个丛林法则中的王者之象,一个冷血的权贵资本的面孔。  相似文献   

13.
宋朝的御史,职掌弹劾纠察之事,是朝廷风纪之臣。要弹劾纠察不法之人,便要得罪于人,一般人还好说,若是得罪了权贵,不仅事情办不成,闹不好还得丢官。因此,为官御史难,做一名真正名副其实的御史,更是不易。可是有一个名叫唐介的御史,却敢于直言,因弹劾奸佞,赢得“真御史”的美名。唐介,字子方,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唐介为官几十年,从做县令到御史,始终是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唐介任岳州沆江县令,上任后即劳顿于案牍,处理多年积案,察访民情,纠枉澄冤。一天,县衙门外有人喊冤枉,要求新任县…  相似文献   

14.
谢海生 《法人》2008,(2):4-5
在这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里,房地产商人王石先后,扮演了一个对平民阶层和社会财富的独特的杀手角色,其言论诠释了一个丛林法则中的王者之象,一个冷血的权贵资本的面孔  相似文献   

15.
海梦 《西部法苑》2003,(4):53-54
新疆军区某部一名青年军官嫉恶如仇,不畏权贵,行程4000公里,花费8000元,把自己探家的50多天全部用在了一名因致残的民工身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为其赢得了13万元的赔偿……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0):43-43
张雄飞(约公元1220年-公元1288年),字鹏举,元代著名政治家,一生清正廉洁,在地方上担任过重要职务,在中央先后任侍御使、御史中丞,主管监察工作。他不畏权贵,公忠为国,公正廉明,大力整顿吏治,对元朝初年政治清明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人尤其是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都佩服曾国藩的治学为人,带兵做事和清正廉洁。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梁启超等人称其为“圣哲”,毛泽东在读《曾文正公家书》后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居然写上“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其对曾国藩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清军机大臣和坤常建伟和坤(1750-1799年),字致斋,姓钮枯禄氏。满州正红旗,和坤出生于一个旗人普通家庭。他自幼聪敏、机灵,读书时是同窗中的佼佼者,但生活、物质方面却远不如那些权贵富豪子弟,和坤在这种攀比的环境下长大,幼小...  相似文献   

19.
高原 《政府法制》2013,(25):34-35
王林,一个民间杂耍艺人,摇身一变,成为名流权贵争先拜访的“大师”。他对外宣称有几千个徒弟,结交的朋友多为明星、权贵,马云、赵薇、王菲等名人纷纷到其家中拜访。他曾借钱给当地政府,放高利贷,赚得的高额利息他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自称治愈了印度尼西亚第二任总统苏哈托。  相似文献   

20.
刘志铭在《南方日报》撰文认为,近来在讨论改革的阻力问题时,人们几乎众口一词提到既得利益集团。事实上,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更是如此。目前中国至少已经存在三大既得利益群体: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