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芳 《河北法学》2008,26(6):158-163
清朝兴起的民间慈善组织——善会善堂,有着完善的自治制度,包括经营管理方面的会员制、轮值制和董事制,资产筹集与运营制度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征信制度等。善会善堂的自治制度与国家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干预使善会善堂逐渐官僚化,失去了自治的空间;另一方面善会善堂的自治规约成为司法机关裁判的主要依据,而《征信录》所体现的公开原理也日益渗透到国家的行政制度中。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检察官在审前训练、指导证人作证和污染证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传统禁止检察官在审前会见证人.2003年开始,检察官审前会见证人的制度(PTWI)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经历了从试点到全面推行的变革过程.为此,英国修改了《皇家检察官守则》的相关内容,制定了审前会见的《实务守则》和《工作指南》.而同为普通法系的我国香港地区对要不要引入检察官审前证人会见制度进行了审慎的研究,最终决定维持现行做法.英国这一制度探索展现了“检察官基于案件证据资料做出公诉决定”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我国应从制度上规范检察官审前会见证人,科学评估证人证言可靠性,促进审查起诉制度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刑罚制度是一个社会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同样在整个法律制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这种演变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为古代政治制度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间经历了先秦萌芽时期、秦汉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发展时期、隋唐成熟时期、明清顶峰时期等几个阶段。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对现今的监察体制也会有所借鉴。本文从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其局限性以及现代意义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始建于1973年的日本医师会医师赔偿责任保险制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日本医疗事故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机制。该制度的实施不仅为医师供给了价格低廉的保险产品,还为医疗事故纠纷的解决提供便捷渠道。尽管这一制度还不尽完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令状制度是英国普通法历史上最为重要也最具有特色的司法制度,它和陪审制度一起构成了普通法形成与发展的程序基础。王权是理解早期普通法形成过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从王室的行政令状到作为一种普通法诉讼制度的司法化令状的演变过程中,早期英国王权演变和特殊性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了中央司法治理的制度化、例行化,也为通行全国的普通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实践制度,自初查行为出现至今不到三十年,起源于我国检察机关的实践办案过程,并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司法制度,成为规范性文件。本文通过对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形成的背景、产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窦竹君  胡延广 《河北法学》2005,23(12):130-136
以"业必归会"为原则,民国晚期已经形成工业会和工业同业公会、商会和商业同业公会、矿业会分治的较为完善的工商团体法律体系.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也臻于完善,工商团体的任务、宗旨、性质、会员、组织机构、会议、会计及清算等均有明确法律规定.在行政控制上,政府主要通过指导和监督来实现.其主要手段是检核报备材料、敦促工商团体成立、回复提案以及催缴欠费.在行政控制中,工商团体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往往借助于政府权力实现其目的,二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动.正是这种互动和完善法律体系的存在,为工商团体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法院工作报告制度作为一项典型的中国式政法制度,是人大其常委会监督法院的基本方式。仔细考察法院工作报告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历史,在剖析制度的基础上,观察、描述制度的运行实践,在此基础上展开解读法院工作报告制度走向与命运。  相似文献   

10.
“新三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老三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要求。我国企业领导体制应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鉴于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以“新三会”作为企业领导体制的基本框架,同时从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经营机制三方面着手,改造和调整“老三会”的活动方式与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11.
两岸治理:一个形成中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的现状,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将其描述成一种治理结构。从性质上而言,两岸治理体现出私名义、公主导的特征。从功能上而言,两岸治理将两岸共识予以法制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在现阶段,两岸治理的主要工具是两岸透过两会框架形成的两会协议,是两岸法从形成到演进的一种过渡形式。然而,两岸治理存在两岸的共同决策机制尚未形成、支撑规范正当性不足、公民参与欠缺等问题,因而仍然是一个形成中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次一、驰名商标的私有性与社会性二、驰名商标相关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平衡三、驰名商标相关主体利益博弈与制度演变的关系驰名商标由于代表了商品或服务的高品质以及彰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驰名商标所有人、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正是这些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推动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制度演变,而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制度演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上述主体的利益关系。驰名商标的私有性与社会性预示了驰名商标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而利益冲突推动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制度演变。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在当下中国,随着对驰名商标所有人利益的保护由弱到强,驰名商标的私权利益呈现出过度扩张之势。驰名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之悠久,机构之完备,方法之严密,作用之强大,极具中国特色,是世界各国所不及的。本文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完备阶段、成熟和加强阶段考察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论禁婚亲     
张毅辉 《法学论坛》2003,18(5):53-59
现代各国的禁婚亲制度大多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 ,禁婚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 ,其按照亲属关系的性质和远近来确定禁婚亲范围的原则和方法被许多国家所继受。禁婚亲范围有相当的稳定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 ,在一些国家有相对缩小的现象。中国古代社会里形成的禁婚亲制度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但宗族主义色彩浓厚 ,禁婚亲属范围广 ,重男宗轻女系 ,故在社会和法律转型时期必然会被西方的禁婚亲制度所改造 ,重男轻女的观念被抛弃 ,禁婚亲范围逐渐缩小 ,我国台湾地区禁婚亲制度的演变印证了这一点。我国现行的禁婚亲制度 ,禁婚亲属范围适当 ,禁婚理由充分 ,应保持稳定 ,无需扩大 ,但对因收养形成的拟制血亲关系的禁婚范围应当明确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改革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看点。我国"一行三会"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全力支持金融创新,已出台51条金融创新举措,紧密围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交易和外汇管理制度创新等。自贸区运行以来一线放开和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框架制度和监管模式基本形成,自贸区金融创新中离不开律师的专业服务和专业支持。一、作为自贸区金融创新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融资租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民事审级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不是"舶来品",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的。现行法上的"四级两审制"民事审级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目前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近司法的需求。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体系的完善应当确立"四级三审制"、增设职能管辖制度、贯彻上诉利益理论、明确第三审为法律审等基本制度,同时建立允许例外情形下基于法定或意定的原因而适用一审终审制度,以及越级上诉制度和特别上诉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至隋唐,强化严密于宋元明清。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点,为我国现代行政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经历萌生、发展嬗变、成熟、完善四个阶段。重视判例的整理与汇编,但与英美法系上的判例法有显著区别,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的特色。立足于传统判例的本土资源,坚持以成文法为主,判例为辅的发展路径,完善现行的判例制度是我们可以从传统判例制度历史演变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邓烈 《法学研究》2010,(5):196-208
国际司法机构的兴起是现代国际法最重大的进展之一。中外学界一般认为,其源头始于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会,其后的所有发展都是海牙和会所开启之进程的延续。这种看法与实践并不完全吻合。裁判人权、国际刑事或国际公务员案件的国际法庭或法院,在性质、原则及结构体制上都与国际法院等所谓海牙法庭存在很大差异。它们有着自己的演进路径,其源头不是海牙和会,而是1919年的凡尔赛和会。海牙和会代表了国家间基础上的横向权力结构,而凡尔赛和会则是纵向的、有组织的现代国际社会兴起的标志。现代国际社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维持这种二元结构,这也就决定了国际司法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官员连坐制度呈现出逐渐减轻、上下级连坐、结果归责等特点,这导致了“共谋行为”的产生,使制度运行陷入困境。通过对相关制度历史演变过程的分析可知,清代官员连坐制度之所以形成上述特点,既与历史渊源紧密相关,又基于清代特定的制度背景。而清廷为了克服官员连坐制度运行中的缺陷,不断采取颁布《吏部处分则例》、适用议抵、调整连坐适用范围等多种措施,调整官员连坐的处罚力度保证该制度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