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的《长恨歌》自出版以来一直不断被评论与阐释。本文从上海的弄堂世界和时间两大角度分析隐含于文本中作者的忧郁氛围,并借此探索王安忆对于文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个高产作家,其创作不仅高产而且有质量,因而吸引了许多评论者的目光,但对王安忆小说创作进行总体研究难度甚大。将王安忆小说文本的叙事修辞与作家的叙事理念相结合,在对其小说文本的叙事探究中注入修辞分析的元素,从修辞对话的层面阐释其小说创作,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上海小姐”王琦瑶传奇的一生写尽了上海四十年的沧桑变化,有人把它归为“城市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更有不少学者认为《长恨歌》应归属到女性主义文学的行列,研究视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文中从《长恨歌》主题研究的角度出发,试图归纳出学界对这部长篇小说主题研究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女作家,玛丽.雪莱在创作《弗兰肯斯坦》时,表面上看来,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不得不顺从于男性的叙述传统,但是在小说的叙事中,女性作者深层构造了不可靠的男性叙述,将男性叙述者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塑造成不可靠的叙述者,在事实和意识形态上颠覆了小说中的男性叙述,瓦解了男性叙述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谁是叙述者”这个问题,对叙述者概念是虚构叙事的区别性内在代理者,提出质疑。这个概念曾经误导性地包含了虚构性。本文探讨了热奈特对叙述者类型的划分。在比较故事外的同质叙述者与故事的叙述者之后,认为所有叙述者和人物都在叙事中得到同等程度的再现。文章接着考量了故事外异质叙述者的情况,不仅研究了全知叙述和外聚焦的含义,而且也反驳了如下观点,即在这类叙事中,需要区别性叙述者,以便展示虚构的信息是已知的而不是想象的。在讨论作者对虚构话语的责任时,文章参照了言语行为理论,表明传统的虚构作品“假装”模式并不完善,一个可接受言语行为阐释不会假定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因此叙述者要么以角色身份,要么以作者身份出现。文章还讨论了针对本论点几种可能的反对意见:不可靠性的含义,关于局部叙述者和隐性叙述者的观点,以及隐含作者问题等。最后,本文简要阐明了该观点之于从修辞性角度而非从再现性角度来理解虚构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侯延领 《工会论坛》2008,14(3):146-147
长篇小说《红墙》以个人经验为基点,表现了一段穿越于几十年的历史和一个大地上的乡村。小说通过几对农村青年的情爱纠葛,铺展出上世纪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乡村的日常生活现实,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线性历史前所未有地和乡村的日常生活纠缠在一起。小说展现了从历史缝隙中透射出的个体命运的追索与寻觅,荒谬的时代政治激发出的欲望深壑,善良同邪恶一同生长的人性现实,在现实层面上滑翔的成功和在生存层面上隐伏的悲剧。作家深入到了乡村的细部,还原出了一个民间性的乡村的生活场景,作家经验性的叙述洗脱了小说承担确证某种历史本质的可能性,并由此涵纳了整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性变迁和日常性悲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方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叙述者、叙述聚焦、叙述时间等方面,对现代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艾米·福斯特》进行文本解读,认为康拉德在题材表现、叙述手法、人物刻画、道德指向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其创作推动了英国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8.
(至少)就文学叙事而言,我建议用下述方式来理解“叙述者”:一个内在于文本的语言位置,正在进行的叙述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话语所涉及的存在物、行动和事件也在这个位置上被标记出来。通过转喻转移和人格化的双重过程,“叙述者”这个术语被用来指代在这个位置上的假定占据者、叙述话语的假定生产者。叙述者是一个通过语言标记的、文本投射的、读者辨别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占据者需主要从交际角色来看待,它不同于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或计算机的)文本生产者。本文简要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一般因素(语言学的,哲学的,方法论的和一般文学理论的),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叙事学家判断叙述者在其文学叙事的一般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实例,还只是一个可选元素。在文章结尾,本文论述了近期两个试图规避这个选择的理论行动:重新描绘叙事学家的研究对象范畴或重新界定叙述者概念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关于北京的歌曲中的歌词,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历史语境,体现了对北京的想象与书写的变迁。北京形象在这些歌词里经历了从红色圣地到文化故都、现代都市、凡俗之城的变化,在单一的政治意义外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宏大的国家叙事外,有了私人叙事的巨大空间。在北京想象的变化和差异中,北京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丰富的呈现。歌词中的北京想象既是北京历史变迁的见证,也参与了北京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至少)就文学叙事而言,我建议用下述方式来理解“叙述者”:一个内在于文本的语言位置,正在进行的叙述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话语所涉及的存在物、行动和事件也在这个位置上被标记出来。通过转喻转移和人格化的双重过程,“叙述者”这个术语被用来指代在这个位置上的假定占据者、叙述话语的假定生产者。叙述者是一个通过语言标记的、文本投射的、读者辨别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占据者需主要从交际角色来看待,它不同于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或计算机的)文本生产者。本文简要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一般因素(语言学的、哲学的、方法论的和一般文学理论的),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叙事学家判断叙述者在其文学叙事的一般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实例,还只是一个可选元素。在文章结尾,本文论述了近期两个试图规避这个选择的理论行动:重新描绘叙事学家的研究对象范畴或重新界定叙述者概念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人称"是小说叙述学中一个充满了浓郁人文气息的概念,采用不同人称来叙述,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叙述者的哲学思维与生存态度。第二人称叙述所体现的哲学主体间性思维方式,超越了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所隐含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更体现出当代哲学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型的发展态势,是这一哲学转向的文学体现。其内部所细分的各种类型,也因各自的个性特征与这一转向所经历的几个标志性阶段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永恒的困境--论张爱玲小说中伦理悲剧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悲剧是指个人与普遍法则规范相冲突所导致的苦难、不幸甚至毁灭,它在张爱玲小说中有一定的反映.张爱玲通过她笔下的伦理悲剧,展示了个体生命的超越性本质以及命运的荒诞、人生的悲哀,人性的不可理喻,从而使其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历史层面而进入到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人称"是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前理论界普遍坚持"立足点说",从叙述者与故事世界诸元素的空间关系出发,将"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立存在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该文对"立足点说"进行反思,指出该理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偏误,并揭示了造成弊病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出了叙述人称研究范式转换的呼吁。  相似文献   

14.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15.
处于新文学发轫期的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常常以反抗封建礼教为其目的,从女性生活视角出发,写出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庐隐的《海滨故人》就是其中写作女性生活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少女学生群体为描写对象,形成由不同个性的女性人物组成的一种集体型叙述声音特色.在这些叙述者、人物叙述声音中,呈现了建构女性乌托邦的伦理困境.这主要表...  相似文献   

16.
从《色戒》的上映到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出版,张爱玲热此起彼伏,甚至由张爱玲热演变成文化汉奸胡兰成热。热到发昏时,就不时会有张爱玲超过鲁迅的呓语。她的短篇小说《色戒》也被说成是好作品,长篇小说《小团圆》被说成是张爱玲创作的集大成者。那么,纯粹从学理上看,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之处在哪里?她艺术上与思想上的局限又在哪里?为什么她难以取代鲁迅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张爱玲热的文化根源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细察。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在她的游记中显示出迥异的叙述策略。在欧洲游记中,她尽力遮掩自己的女性作家身份,模糊自己的文本控制者地位,让叙述者处于边缘地位。在摩洛哥游记中,文本叙述者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在这里,东方"他者"衬托出了根深蒂固的白人优越感,并催生出一种彰显自我的强烈冲动。华顿游记中叙述策略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出当时西方白人女性作家特有的性别意识和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创作在叙事形态上独树一帜。其小说的叙事形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表述形式,更具有整体性和宏观性,能够表现小说的精神品质和艺术特征。品读范小青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其叙述者是洞明世事的,叙述语言具有真情实意,叙述对象平凡真实,这些恰恰构成了范小青短篇小说与众不同的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戴西·米勒>中,詹姆斯打破常规,运用了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叙述者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但又不积极卷入事态,使故事更为客观真实,体现了詹姆斯对小说叙事理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戴西·米勒》中 ,詹姆斯打破常规 ,运用了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叙述者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他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 ,但又不积极卷入事态 ,使故事更为客观真实 ,体现了詹姆斯对小说叙事理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