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善民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间通过"利益"构筑了一种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为改善民生引领方向。从两者辩证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民生概念进行多维度透视,可以发现文化民生概念之所以产生于今天,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逻辑、历史与现实三大前提条件:民生概念本身的宽泛性特征为文化民生的产生提供了生发可能与生长空间;中国社会民生实践是一种从物质性民生向非物质性民生、从单一性民生向总体性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民生正是这种实践的历史结果与表现;彰显文化的民生追求,补足民生的文化短板,以及维护人民的文化安全。三者共同构成了文化民生产生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2.
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仕文 《理论前沿》2006,(15):22-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规定。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在于坚持民生为本。坚持民生为本,就是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根,民生为重,民生为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民生档案资源是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结合民生档案资源建设要求,大数据时代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民生档案资源整合难、重复建设、缺乏规范的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以及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民生档案资源的基础建设,整合民生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管理平台,促进民生档案资源共享、优化丰富馆藏资源,提高民生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技术优势开拓多种服务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以期促进民生档案更好地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4.
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中共九十年来在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生观"。这种"民生观"不仅有形成的理论渊源,而且有独特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词语,民生建设更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与困难并存、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前行以及新时代以来的跨步迈进四个阶段。百年来民生的具体实践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同时积累了关于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建设必须有效地继承先辈关于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对当下民生建设进行创新性再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基础性民生建设对于扩大民生保障体系、提高民生效能和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性民生是基于需求侧的民众基本需要和供给侧的国家发展目标及现实条件而确定的民生保障内容及水平。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民生建设主要涉及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基础教育、基本健康服务、基本就业服务,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基础性民生保障等领域。应该推动形成以基础性民生建设为主的社会政策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和提高基础性民生建设,实行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注重提高公平性,加强和优化基础性民生建设中的多主体责任分担及协作机制,并积极构建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民生思想,内容包括通过苏维埃政权建设,立法保障民生;进行土地革命,巩固民生;进行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兴办社会事业,提高民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的民生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胜利油田多年来在改进民生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然而,一些职工家属却不感恩、不买账,这就暴露出改善民生方法上的问题。为此,改进油田民生,提升民生水平,在思路上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重视民生,搞好民生调查;二是增强民生方法的针对性和连通性;三是坚持油田大政策的统一性和二级单位一定的灵活性;四是建立正向激励的民生秩序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伟人的民生思想,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包括"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五有社会"的目标建设等几个方面。胡锦涛的民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是以民生问题为基础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存在的与民生有关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以民生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我国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创新检察工作,推进检察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民生科技是山东省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省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民生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民生科技无论是从投入还是产出,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民生科技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公安机关的重大责任和最大政治。公安机关如何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真正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要深刻认识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要立足公安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维稳、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中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强调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总结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对化解当前我国民生困境、推进民生持续改善,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民生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对我们执政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改善是最大的政绩。更加重视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未来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民生思想为基础,吸收中国历代民生理论的进步思想内容,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科学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核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根本目标,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民生问题在周恩来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周恩来民生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大方面。全面阐释和领会周恩来民生思想,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价值、战略地位、基本内容、主要矛盾和工作思路,从而以把准号清民生需求脉搏、做大分好民生保障蛋糕、理清优化民生投入顺序和改革创新民生制度体系为实践着力点,精准发力,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向民生领域倾斜,是当前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也是近年来珠海财政改革的一大亮点。课题组对珠海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初步总结了珠海的基本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建立完善财政民生项目科学投资决策机制、探索以市场化提高民生项目财政投入效率、增强老百姓对财政投入民生项目的话语权、优化民生财政支出内部结构、设立财政民生投入投融资统一平台、建立健全民生资金的财政监督与绩效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奠基者。面对"文革"后中国民生普遍贫困的落后局面,邓小平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如何改善民生以及改善民生的目标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指导着中国人民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实现了总体小康。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研究邓小平的民生观,对于我们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