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涛  吕幼樵 《人民论坛》2011,(10):224-225
二十四史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历史的进程,是我国公认的古代史学的主体。二十四史的内容涵盖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更是其他多部史书参考的蓝本。因此,一切涉及中华文明的研究都应该对二十四史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二十四史:尽快英译,推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国家的历史学家因为对中国史学不了解,致使对史学缺乏全面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史学家的理论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为了推动世界各国的史学家多了解中国史学,克服史学认识的片面性,应尽快将中国二十四史等史书英译,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人们向往"圣人"境界,尊崇"君子"人格,视圣人君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主体观念。尽管这种道德教育主体观念,渗透着剥削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色彩,但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牛娜娜 《求索》2014,(8):167-171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史料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发展、学术观念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转变;随着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学术研究的不断专业化,学术理念的变化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扩展,学术队伍的壮大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当下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着学科发展的问题:对音乐史学本身的研究关注不够;缺乏学科知识内部的整合和贯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明显不足;研究成果尚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有待进一步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5.
褚燕 《理论月刊》2007,(11):70-72
文论言说主体对文学现象所关注的焦点、角度以及方法,总是与批评主体的现实存在问题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言说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和自我身份期待。古代士人进行文论言说的心理动机主要表现为载道型、实用型、审美型等层次。  相似文献   

6.
当前治安史研究侧重设在城市的国家治安主体而忽视历代基层乡村治安主体。根据国家治安主体和社会治安主体的二分法,中国古代基层乡村治安主体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秦汉魏晋以国家治安主体为主;南北朝隋唐国家治安主体衰落;宋元明清以社会治安主体为主。其演变呈现三个趋势:从以国家治安主体为主向以社会治安主体为主转变;从利用国家资源为主向利用社会资源为主转变;强制社会组织承担治安义务的程度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7.
连新 《前沿》2006,(6):217-220
在蒙古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其开放和流动的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了蒙古民族的视野,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性别文化氛围,蒙古族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受到了尊重,其社会地位较高。因此,古代蒙古族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其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治安简史》是填补史学、警学空白的拓荒之作。它站在古代治安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初步构筑起“中国古代治安史”的学科体系。纵览中国古代史,正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孕育了发达的治安,而发达的治安又保卫了文明的高度发展。读一读《简史》,有助于打开眼界,匡舛纠谬,增强信心。  相似文献   

9.
史义银 《前沿》2003,(3):119-121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比较史学开始传入中国史学界 ,引起巨大反响。把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相结合 ,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对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该得到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这种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创造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或供应源”和“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在这里,熊彼得把发明和创新作了严格的区别。创新就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在发明未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与经济上是不相干的。技术发明不经过创新就不可能对产业系统产生影响。一项科研成果只有经过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成乔明  李向民 《理论月刊》2007,(10):121-125
如果要勾勒出中国古代艺术市场发展的主干,结合社会影响和市场份额来看,可以粗略分成三大主体阶段:一是三代至秦汉的寄生性艺术市场,以寄附于王权为生的歌舞市场为代表——全国的市场消费主体是皇室;二是魏晋至五代的雇佣性艺术市场,以受雇于弘扬佛事的佛教艺术市场为典范——全国的市场消费主体是王公贵族扶持下的僧院寺庙;三是宋元至明清的自由性艺术市场,以牟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各类艺术市场的繁荣为标志——全国的市场消费主体是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可以粗略分成三大主体阶段:一是夏、商、周至秦汉的寄生性艺术市场,以寄附于王权为生的歌舞市场为代表,市场消费的主体是皇室;二是魏晋至五代的雇佣性艺术市场,以受雇于弘扬佛事的佛教艺术市场为典范,市场消费的主体是王公贵族扶持下的僧院寺庙;三是宋元至明清的自由性艺术市场,以牟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各类艺术市场的繁荣为标志,市场消费的主体是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3.
董馨 《思想战线》2003,29(2):95-97
在对古代文论的诠释中,诠释主体应该具有不同层次的境界:知识境界、道德境界、心灵境界。它们分别构成意义还原的基石、合理诠释的规范、审美交往的保障;且三种境界融合协作对古代文论进行和谐贯通、生生不息的诠释。诠释主体的诠释境界对古代文论的诠释及当代文论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源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深刻蕴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和现实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标价值,也是制度自信的动力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指向,也是制度自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史研究滥觞于商周时期,从司马迁开创中国民族史的系统研究,到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的中国民族史研究,都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历史相生相伴,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法学理论普遍认为,被继承人不是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这种流行的看法混淆了狭义上的继承行为和继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不符合继承立法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也不符合各国继承法律的具体内容。被继承人不仅是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而且还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中远 《党建研究》2011,(11):61-63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阅读传统的经、史、子、集著作,“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这是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态度。他对史籍的爱好,贯穿于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主体制度是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是健全公民道德人格的社会基础。道德主体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法治背景下的刑事审判为参照,通过对中国古代刑事审判制度及其实践的分析,论列了由于制度设置的先天不足、法司法治观念的阙失,以及法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中被告人卑微无权的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