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开源 《人民论坛》2011,(10):254-255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机制已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多次改革与调整,并始终处在不断进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通过对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机制的分析,借鉴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经验,以推动我国政府管理机制在运行、结构及要素等方面的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政策信息     
《政策》2012,(5):95-96
我国将加大力度试点政府绩效管理从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获悉,我国今年将加大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力度,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制度、指标体系、考评方法和运用考评结果等方面继续深入探索。据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政府信息化分散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不同单位间关联业务数据不共享、协同应用与业务整合的关联松散等实际问题,建立了政府信息化系统群集成化建设的框架模型,综合运用集合空间思想、群判别法知识和集成管理理论,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系统群集成的判断依据,并对政府信息化系统群集成化建设管理机制进行了充分探索,为促进政府信息化系统群建设管理机制的改进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政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试析日本危机管理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日本的危机管理机制具有法律法规系统完备、情报系统严密高效、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危机意识深入人心等特点。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危机管理中枢系统,完善紧急立法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大防灾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再造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建立起针对预测、防范、化解、处理危机事件的研究体系、指挥体系、通讯体系、处置体系 ,可以说就建立起了危机管理机制。但是 ,事实上往往并不因为有了这一切 ,危机事件就完全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四大体系只是决定了危机管理机制的体架 ,而来自观念、素质、结构和关系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危机管理机制的活力。再造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 ,是激活和释放这一机制的活力 ,这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对导向性目标、科学性境界和有效性体系的价值选择。一、映现“两个转化”的导向性目标选择再造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元…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适应入世需求推动政府管理的全面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基本规则作为国际公法,对各成员国的政府管理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普遍的约束力.我国已经加入WTO,必须适应入世需求,在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及人才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从“假日经济”看政府对旅游业管理机制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假日经济的兴起 ,为我国政府对旅游行业管理机制模式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旅游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政府的引导作用 ;我国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模式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将会逐步向政府引导型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建立健全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应加强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研究,提高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处置能力;应以危机应急预案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反应快捷的应急机制;应加强应急法制化建设,依法对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管理;应重视危机事件善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危机管理资料库,不断提高政府处置危机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症结突出表现为科技化和专业化水平低。原因在于公共危机的多样化、政府能力的制约、思维意识方面的问题、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人民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的缺乏等。鉴于此,转变观念,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以科技化和专业化为中心实现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创新为必行之策。  相似文献   

11.
赵相昌 《前沿》2004,(5):84-86
加入WTO对政府的冲击最大。必须按照WTO规则的要求 ,构建政府管理的运行机制。本文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政府管理机制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构建适应WTO规则的政府高效运行机制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以及采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2.
黄军荣 《传承》2012,(24):88-89,96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现代政府新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原理,笔者以为可以从建立多元化环境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跨区域垂直监管等六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政府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努力加快创新我国环境公共管理政策与环境决策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城市灾害管理的现状2003年"SARS"事件之后,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灾害管理机制的建设:制定并颁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形成了包括灾害在内的各类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框架;建立责任政府,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和透明;加强灾害管理的国际合作等。这对于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救助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反应迅速运行良好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应是线性因素与非线性因素的有机结合.混沌理论与政府公共危机的内在契合性打破了实践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藩篱,为这种管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朱东国  谢炳庚 《求索》2011,(5):86-87
近年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态势良好,但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政府土地宏观调控、土地市场机制、土地保护机制等土地管理机制面临新的挑战。中部地区通过转变土地管理机制,采取加强政府土地宏观调控并实行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机制,健全土地市场机制和作好项目用地准备工作、遴选企业入园,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规划并力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等策略平滑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以及辅助决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的电子政务定位差、管理机制未理顺、电子政务规划不到位、政府信息中心职能错位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五个方面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指出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位策略以及顶层设计和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并就我国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和职能、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方案、政府信息中心数据的采集流程等方面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 ,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国内外中央政府应急管理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就我国中央政府应急机制建设提出了相关设想和建议。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各国政府管理的影响近几十年来 ,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显著增强 ,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 ,着手提高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1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根据当代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 ,各主要国家注重采取新的措施来完善危机管理机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 0 0 3…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强力治腐的背景下,有效规制政府行为尤显重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时期,政府应以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并以此为导向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以规制政府行为。明确公共服务为政府核心职能是规制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应遵循公众导向原则、市场化和社会化原则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不断完善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绩效预算管理机制,通过发挥财政对政府行为实质性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并加强政府问责实现对政府行为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以经济学供求分析等相关理论阐述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动因、供给现状等问题,进而探讨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职能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经济激励措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整合政府能源管理机构职能,制定科学、统一、可操作的政府规划,完善清洁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多样化、最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等政策意见,为我国清洁能源市场化发展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的政策要求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政策背景和时代背景。针对我国社会各个层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在实践中,我们从社会管理领域、政府管理领域、社区、社会组织等领域入手,不断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