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未艾  方朔 《各界》2013,(8):18-20
我和萧军相识、相知直至患难与共六十余年,是我一生的满足。多少年来,许多人访问我时,常问到我和萧军是怎样结识的。为此,我将这段往事写出来,也作为对老友的一份缅怀。  相似文献   

2.
方未艾  方朔 《各界》2008,(4):81-84
1951年,我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外文系任副主任,萧军在北京市文物组任研究员,吕荧在山东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这年暑假,萧军携儿子萧鸣来青岛相会.我和萧军自1933年在哈尔滨分别,这次是18年后的重逢.当时都已年近半百.久经风雨,两鬓如霜,畅谈一些往事,不禁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3.
陈益南 《各界》2014,(7):21-26
毛泽东与萧军个人的单独交谈,或与萧及其他文化人一道谈话的情况,在萧军《延安日记》中,多达21次。这些交谈,既再现了萧军在延安期间的思想及命运变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生动而细致地披露了毛泽东在政治、文化与生活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观点与作风。  相似文献   

4.
正毛、萧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点特别。1938年3月22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想见又担心造次,就派秘书和培元先行到招待所探望,并向萧军询问:愿不愿去见毛泽东?萧军回答:我打算去五台山打小鬼子,只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他了。这个回答似也在理,但透出的傲气容易给试探者带来心理波折。毛泽东毕竟是大政治家,你不来我就去。他专程到延安招待所拜访,还邀上丁玲、聂绀弩等萧军旧识相陪,  相似文献   

5.
握手     
这是一组应当用历史的“定格”法,让它们永远确定下来的镜头——丁玲同萧军握手了; 胡风同萧军握手了; 周扬同萧军握手了……此刻,我看到他们围着一张圆圆的小桌子,就座了。面前的杯子里,袅袅地升起了清茶的氤氲。窗外,是一片早春的暖晴。  相似文献   

6.
在哈尔滨,从报坛步入文坛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萧军和朋友方未艾住在一家小旅店。萧军写了一篇《暴风雨中的葩蕾》,揭露日军占领沈阳的暴行,投给了哈尔滨《国民日报》发表出来。之后,他和朋友又写了几篇文章,陆续在《东三省商报》、《国际协报》发表。萧军受《国际协报》副刊主编裴馨园的邀请,协助编辑副刊。  相似文献   

7.
萧军以文步入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萧军又因文罹难获罪,成为现代中国最早受难的左翼知识分子之一,其荣辱皆与文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话语中,萧军此时期的杂文强调广泛而有原则的一切为了爱的朴素人道主义思想,时时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思想,不合时宜的根源即在于他为文的五四话语方式与时代主流话语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1983年1月,萧军、艾青和萧乾代表大陆作家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华文文艺营后归国,经停香港数日. 1月25日,萧红第41个忌日后三天,77岁的萧军带着女儿萧耘,第一次踏上曾埋葬过萧红的浅水湾(1957年迁墓广州). 萧军站在细软的沙滩上,面对着浩渺而平静的大海,一言不发.这是自西安分手后45年来,两人距离最近的一次.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天     
我的一天随笔●孔洁我已经是个高中生了,可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父母给我做主,我连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也没有。我感觉就像被父母关在一个黑暗的小屋里。我多么渴望去看一看窗外的精彩世界。父母从早到晚不停地唠叨,你们看,我这一天是怎么过的。早晨每天早晨我给自己规定...  相似文献   

10.
除去无关     
彭龙富 《党政论坛》2010,(14):21-21
那年,父母专门组织了一个聚会,庆祝他14岁生日。其间,小男孩偶然发现,一个小伙子正在给父母打电话,他忍不住停下脚步,偷听起来。小伙伴在电话里抱怨道:“我真希望这个聚会快点结束,实在太没意思了。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呀?”  相似文献   

11.
李忠贤 《侨园》2013,(12):64-65
<正>在锦州师院中文系就读期间,我所敬重的现当代文学史教师有两位:一位是教我们当代文学史的王科讲师,如今早已升任教授,成了著名的学者了。另一位就是本文要讲的现代文学史家、东北作家群研究的著名专家徐塞先生。初识徐塞先生,是在大三下学期,那时我选修了徐塞先生的课——《东北作家群研究》。从徐塞先生那里,我了解到许多关于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等30年代崛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侨园》2014,(2):6-6
“你别管我!”——过年是团聚的时刻,你可知道父母最想要什么?近日,有媒体对5家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喜欢儿女团聚。而最让父母伤心的话,则是“你别管我”!“我很忙,没有时间”排在次席,“你老了”和“别说了,没用”分列三、四位。  相似文献   

13.
“我是晚辈,他是我最亲爱的伯父;我是老百姓,他是我最崇敬的人民好总理。”周秉德,1937年生人,是周总理二三弟周恩寿的长女,12岁随父母迁入北京,随后住进中南海西花厅,在周总理夫妇身边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岁月。  相似文献   

14.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4岁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妈妈看我很自信,拍板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  相似文献   

15.
王鹤 《各界》2013,(1):76-80
有关萧红(1911—1942年)的故事,通常是这样开场的:她与未婚夫同居于哈尔滨一旅店,欠了巨额费用,后者逃离,旅店老板威胁要将已怀孕的萧红卖进妓院。危急中她给报社写信,萧军前往探望,两人互生好感,他奋力将她救出。文学史上遂有珠联璧合之“两萧”。  相似文献   

16.
因病结姻缘 我是广西省临桂县村头村人,是母亲生的第5个女孩。5岁那年,我害了一场大病,请邻村专医小儿的医生诊治无效,奄奄一息。父母只好把我抬到灰屋去搁着,等咽气后再掩埋。哪知我命不该绝,昏迷了几天后,突然又活过来了。  相似文献   

17.
俞敏洪 《党政论坛》2013,(12):23-23
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最佳的法宝就是去奋斗。我们每一个人出身都不一样。年轻的时候,我曾抱怨自己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我还抱怨过自己的父母,什么也不能给我。混迹北大整整7年,没有一个女人爱上我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谈了好几次恋爱。有的同学已经娶上了美丽的女人,成立了美好的家庭。  相似文献   

18.
陶斯亮 《党政论坛》2008,(22):48-48
在父辈中,我最亲爱的人除了父母外,就是干爸爸王鹤寿了。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张在延安时期我与爸爸陶铸、干爸爸王鹤寿的合影,大约只有4岁左右的我,坐在干爸爸的怀里,却扭头望着爸爸。他们两人都在开怀大笑着.而我则傻乎乎地摸着头,稚气的脸上有一些严肃,似乎在想: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呢?这张相片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我与两位爸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每当提起俄罗斯,家人总是充满了归国华侨那种特有的遥远而美好的回忆。我叫李忠,弟弟叫李志,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日子里,或许我和弟弟的名字就包含了我的父母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我和弟弟出生在俄罗斯的双城子,长到几岁才随父母回到祖国,于是,俄罗斯——我的出生地就成了我心灵中的第二故乡。全家人在俄罗斯生活的8年时间里,对于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东西,然而,幼年时期的生活痕迹印在我脑海里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少得可怜,虽然,在我回国的时候,我只能  相似文献   

20.
小樊 《侨园》2014,(10):30-30
快到中秋节了,我又想起了远在农村的父母,心里很惆怅,也很伤感。我的父母是老实不能再老实的人了。他们有着平凡的相貌,是一对淳朴的农村人,长年累月,靠种一亩二分地养家糊口。我的家在偏僻的农村,从小家境就不富裕,但非常明事理的爸妈却让我和妹妹上学。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着,过日子也省吃俭用,但积攒下来的钱大都为我和妹妹交了学费,还尽量让我们吃好的,买衣服也尽量挑我们女孩子喜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