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向东 《今日民族》2003,(10):66-68
“阿克己,阿克己,民族团结阿克己……”2003年7月25日,彝族火把节这天,记者在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 傣族乡窑洞坝村举行的首届民族团结运动会上听到4000多人同唱这首“民族团结好”的傈僳歌时,禁不住被现场各民族同胞那豪放的激情和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傣历1359年。目前人们已习惯把傣历新年称为泼水节,这正如古代人把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一带建立的达光王国称为滇越乘象国一样.纯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种特征的直观形象的他称。傣族以六月为岁首,约当公历四月中旬,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即过新年),又称“桑干楞火”、“比迈楞火”(“楞火’是六月,即六月新年)。傣族的傣历和汉族的农历、西藏的藏历,都是阴阳合历。傣历有自己的特点,岁首是从太阳运行位置来定的,即太阳在黄道上进入白羊宫宫首到下一次再到达白羊宫宫首为一周年。按照传统习惯,旧年与新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星回节(即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星回于天而除夕也”,就是说它是彝族过年的日子。在星回节的日子里,彝家山寨杀牛宰羊欢乐喜庆,一派节日盛景。据有关文献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也叫星回节,过去我们对火把节、星回节的来源只从民间传说来解释,因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都没有把火把节(即星回节)的原因寻根究底地搞清楚。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火把节或星回节的源由,读供者和学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兄弟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信仰意识、性格气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祭祀等传统经济和文化;其中,最能展现本民族风采和文化的是各自的传统节日。全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500多个,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藏族的“传招节”、维吾尔族的“古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各族人民除了公历新年元旦外,还常常爱过农历年的“春节”,即农历的元旦(一般在公历一月末至二月中旬之间),民间也习惯把它叫“过年”,汉族和通用农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这样。但是由于各族人民风俗和历法不一,有些少数民族元旦的日期和过节的风俗也不完全相同。例如,藏族的藏历年和傣族的年节“泼水节”,本刊曾分别有过报道,这里再介绍几个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翻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民族语的翻译达到规范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傣族而言,据专家们考证,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掸”或“傣”。但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没有规范化地使用这一称谓,有时将傣族称为“百越”,或者以同音字、近音字称傣族为“焚夷”、“摆夷”、“摆衣”、“白衣”、“百夷”、“白夷”、“叭衣”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傣族称为“茫蛮”、“鸠僚”、“黑齿”、“绣脚”等,更是带有民族岐视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傣族在历史发展中是否有过奴隶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论的学术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肯定的。论据是:当傣族进入阶级社会的初期,在傣族分布地区的四周,全都是奴隶社会,傣族社会不可能超然于时代环境之外;古代的越人,大都建立过奴隶主政权,傣族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03,(12):40
泼水节是傣族民间最隆重的盛大节日。时间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后7天开始。泼水节第一天,傣语叫“桑刊日”,意思是送旧。这天,傣族的年轻女性都要上山采花,并将采摘来的鲜花插在水龙亭四周。最后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相当于新年的元旦。节日里要举行泼水、丢包、嘎央(集体舞)、武术表演等活动,晚上要放孔明灯。泼水节期间的傣家人,个个神采奕奕,处处洋溢喜气,节日期间傣家人跳的集体孔雀舞是节日里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各民族团结、吉祥的象征。关于德宏傣族泼水节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11.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12.
抢救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允古镇,我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媒体以特大号标题极为醒目地向世人告示:“娜允古镇,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个傣族古镇,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傣族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土司制度文化、旧石器文化、傣族历史文化、傣族民俗文化,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含量”。专家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利用其旅游文化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古镇的抢救和保护纳入孟连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千方百计把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这一宝贵财富保护好。”思茅地委书记杨建甲对专家的建议专门批示;孟连县积极行动,特邀专家前来考察会商,目前…  相似文献   

13.
爱的秘密     
自从梅彩走后,我家的门铃就没有再响过。那些来找她打麻将的人再没有来过,可这天,门铃却突然地响了。我怀着蹊跷趿拉着拖鞋去开门,一下子愣在那里。只见她提了个大纤维袋子,满头是汗,呼吸急促。也许是她不会开电梯,竟自己爬到了9楼来。我赶紧接过她手中的袋子把她让进屋里,只是还没等我去给她倒口水喝,她就皱起眉头叹起气来:“你这日子怎么可以这样过?”凌乱的客厅里,茶几上是我和5岁儿子的晚饭:两盒方便面,一袋榨菜,还有我的半杯廉价白酒。  相似文献   

14.
存文学 《今日民族》2001,(11):32-35
故乡、森林、童话我的故乡在普洱,我出生在一个叫南腊的小寨子,离县城不远,我们的寨子杂居着哈尼、彝和汉族,各民族的风俗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火把节”,彝族过,哈尼族过,汉族也过,只是我们哈尼族尊树为神,彝族则在家里设了神堂,每年都要跳神,但现在已渐渐淡化。小时候,家乡的山上树林很密,大风一刮就掀起无边的林涛,把一条牛放到林子里去,走出来时,身上少不了划拉出几道深浅不一的血口子,所以,放牛的只能选些林边的空地和布满了灌木的山梁。站在家门前,每天清早,可以听到野鸡在林子里嘹亮地鸣唱,若是秋天,稻谷黄熟…  相似文献   

15.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双柏县的彝族罗武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罗武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  相似文献   

16.
余彪 《今日民族》2010,(2):49-5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民族节日众多,如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傣族泼水节、送龙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拉祜族的葫芦节、库扎节,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在充分认识火把节的各种价值的前提下,把火把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能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同时也能促进凉山经济的发展。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合理开发,凉山彝族火把节实现产业化发展,必将推动凉山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内民族史专家皆认定“茫蛮”为傣族先民。论者多到过傣族地区,或在那里长期工作生活过,或到那里进行过短期社会历史调查。著文除征引文献记载外,也结合傣族社会历史实际,看起来振振有词,很有些根据,颇有些道理。然近年有人根据亲身实地调查材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茫蛮”为佤、布朗和德昂等族先民。说者亦引经据典,也多结合佤、布朗和德昂族社会历史实际。于是,我国民族史学界遂出现了“茫蛮”名实之争。本文拟对这两种说法作初步的归纳和辨识,以推动和促进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庆行 《今日民族》2006,(10):44-46
“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也是傣家人远古至今所尊崇并致力践行的生态观。凡到过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那迷人的田园、庭院园林风景所打动、所陶醉。的确,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除了她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和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傣家服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生机盎然、青翠欲滴的村寨周围的林木、凤尾竹及各家傣楼四周的花草、果木了。这些花、木和傣楼经过傣家人的巧妙搭建、精心组合,构成了一幅幅鸟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