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5)
在今年十分寒冷的春节期间,“城市故事”版块收到了许多读者的贺卡,他们从全国各地,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关心和支持,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期望和鼓励。内蒙古的龙丽丽朋友不但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封贴满祝福话语的长信。她的信中说:“我收到了你们杂志的贺卡,但没有你的名字真是遗憾,不知我可否加入到你的朋友的行列里来,成为‘城市故事’大家庭的一员?”看着信,我想,她应该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不是吗“城市故事”正是在每一个像丽丽这样的热心朋友的关心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收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已经由“城市故事”的朋友成为“城市故事”的作者的张潮从遥远的贵州遵义打来的,他为所有的“城市故事”的朋友送上了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份祝福。第一次,编着“城市故事”一份份稿件,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在编写,我真切地感觉得到,我是和你们一起,编发着这个版块,奉献着一份真诚。当春满大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把“城市故事”编写得更好吧。欢迎来信来电来信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收 邮编:510050 热线电话:(020)3800404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法制博览》2011,(12):65-65
年近耳顺,阅世渐广,积多年人生经验,我很认同这句话:要想成功,自己得行,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自己得行。这个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贵人”。  相似文献   

3.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觉得很奇怪,一定要问:“我不是我自己会是谁?”但在现实中,你在许多人眼里都不是你自己:上司会让你像这一个,父母会让你像那一个,同事朋友还会把你和某某相比较,如果你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变来变去,你还会是你自己吗?  相似文献   

4.
朝霞与晚霞的对话怀里揣着大红请柬,我“咔嚓、咔嚓”地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赶向因准备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而忙忙碌碌的中山大学。请柬上写着:1986年10月15日晚上8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中大电教楼进行第二轮辩论赛,辩题——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离比赛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但电教楼报告厅已经爆满,近千名学生早把人行走道也占领了。面对着一大批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的学生,你可能以为又在闹什么“学潮”了,尤其是听到“中国应当实行分省自治”这样一句激动并且经过麦克风扩大的口号时,你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鼓动。  相似文献   

5.
唐登琼 《法制博览》2009,(20):32-33
“广场是一座城市的客厅。”这句话在当今中国被广泛认可,于是一座座超级广场不断诞生。我曾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级市,看到了一个面积惊人的广场,相当于十多个足球场。可是大未必佳,放眼中国城市的广场,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各个城市彼此也是“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我是多么幸福。你终于接受了我的表白。你是我生命的意义……我们的蜜月将会持续3个月。这是一次浪漫的蜜月旅行,我们将会途经罗马、威尼斯、米兰、巴黎、柏林,然后到英国,最后去美国。我要满足你的每一个愿望。不过,我想和你商量一下,3个月是不是有点太长了……我只是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觉得3个月有点长了。”  相似文献   

7.
都市里,人真多。上班族一个个匆匆忙忙抢时间,车与人,人与车,也就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或许你碰他,抑或他碰你。碰到对方脾气好,多说几声对不起,就没事了,若对方自以为是公子绅士千金贵人,最多也只是遭几声谩骂、看几个白眼,只要你不出声应对。一次,我骑车把老大一个男人撞翻在地,我害怕极了,连道歉也发颤,那人一句“没关系”就消除了我的顾虑,让我感激涕零。不过,那天我就没这么幸运了。当我下班时,迎面飞来一辆摩托车,为了超车,却向我右手边紧逼。危急之际,我下意识地把车往路面  相似文献   

8.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10,(17):F0002-F0002
二十世纪末叶。我曾做过写情书之类的把戏。不知道从哪里抄了这首《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相似文献   

9.
踏入一座陌生的城市,你以为,给你第一印象的会是什么?专家说,是这座城市的环境卫生。更有尖刻之人称,这座城市的环境卫生,是该市市长的面子。谁创造这种印象?谁维护这个面子?——清道夫。清道夫写专著听说过环卫工作者写专著的新闻吗?杨资元市长还亲自为此书题字呢。陈真,算得上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清道夫”了。打开环卫工作的话匣子,他可是滔滔不绝:“广州市荔湾冲、黄沙、长堤一带,直到60年代初,都是粪便运往四乡的集散地。每逢晚上便挤着众多的小船在昏暗灯光中,双方斟酌价格检验货色,常有烟骨水  相似文献   

10.
朱坤 《法制博览》2010,(16):57-57
10岁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读错了一个字。我听了马上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个字你读错了。”老师很不高兴:“你怎么知道我读错了?”“昨天晚上我哥就告诉我这字怎么读了。”从那以后,这个老师就不喜欢我了。为此,老师说我“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