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贵 《法制与社会》2010,(11):138-139
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侵犯财产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采取形式各样的欺骗手段,使得司法机关对部分侵犯财产犯罪进行具体定性时难以把握,容易产生关于盗窃罪与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争议。本文将围绕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其定性存在的争议,探讨盗窃罪与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对该案定性。  相似文献   

2.
占有是刑法与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刑法上的财产犯罪,根据其是否破坏占有关系,可以分为夺取型犯罪与侵占罪。我国刑法对夺取型犯罪与侵占罪之间规定了较大差异的刑罚,如盗窃罪、诈骗罪最高为无期徒刑,而侵占罪法定最高刑为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随着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上的盗窃罪与侵占罪这两个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极易出现混淆,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理论界与实践中都有很大争议.本文认为应将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以及由谁占有作为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即判断行为人在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之前是否已经合法持有该财物或该财物是否仍属于他人占有.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就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别作出简要的论述,以期对相关司法实践的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论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占罪源于罗马法,在欧洲封建制时代是财产犯罪的一种,直到19世纪侵占罪才完全与盗窃罪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罪名。由此可见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就成了研究侵占罪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刘婷 《法制与社会》2010,(33):153-154
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是《刑法》规定的三个侵犯财产型的犯罪,三个罪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都是故意,侵犯的客体都是财物所有权,在司法实践中,这三种犯罪都是多发性犯罪,时常交织在一起。为了准确的定性,本文以一则案例为例,试阐述三罪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王坤 《法制与社会》2014,(13):297-298
诈骗罪、侵占罪与盗窃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犯罪形式,在整个犯罪体系中发案率较高,这三种犯罪都是规定于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之中,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犯罪形式。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会用各种欺骗手段来伪装真实犯罪意图,使得在对这三种犯罪定性时容易产生混淆,确有一定的区分认定难度。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真实发生的一起典型案例,对上述三种罪名进行比较分析,以其司法实践中对这三种罪名的区分认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刑法第27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确定为侵占罪,这是我国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从该罪状的表述所指的行为客体而言,该罪实质上包含了外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基于委托物的侵占罪与基于偶然占有物的侵占罪二种类型。侵占罪仍然属于侵犯财产罪,它与盗窃罪、诈骗罪等在保护客体、犯罪目的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就行为客体而言,前者与后者则存在明显的差别。侵占罪的行为客体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遗…  相似文献   

8.
盗窃罪和侵占罪都是财产犯罪,因此在刑法和民法规定中存在着交集。本文在原有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基础上,结合犯罪构成理论与民法理论对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区分方法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9.
无权处分行为也可能构成财产犯罪,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属于民法上的无权处分,就否认其成立财产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将他人财物出卖给第三者的,是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本犯盗窃财物后隐瞒真相将赃物出卖给第三者的,成立盗窃罪与诈骗罪,实行并罚;赃物犯罪人隐瞒真相将赃物出卖给第三者的,是赃物犯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隐瞒真相将自己占有他人所有的财物直接出卖给第三者的,是侵占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隐瞒真相将辅助占有的他人财物出卖给第三者的,构成盗窃罪与诈骗罪,如果盗窃行为与诈骗行为重合,按想象竞合犯论处,否则实行并罚。  相似文献   

10.
<正> 前言一、即使在被害人学领域,人们亦主要是在传统的犯罪轮廓的范围内来考察犯罪被害人的。目前,从犯罪的发案率上看,绝大多数为财产犯罪,尤其是盗窃罪、诈骗罪及侵占罪(近来,侵占遗失物的发案率仅次于诈骗罪)所占比例更为突出,而且这些罪确属重要罪种,另外,象杀人、强盗、放火等恶性犯罪的发案率虽低,但却极为引人注目。不言而喻,因这些  相似文献   

11.
吴艳玮  郝雪强 《河北法学》2011,29(12):195-197
盗窃罪、诈骗罪和侵占罪是侵犯公民财产几种较接近的犯罪形式,虽然三者在通常情况下主客观方面存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一些非典型案件中要区分这几种罪行,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三种犯罪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综合探讨在一些特殊的犯罪形式下他们之间的区别,以求能够揭示出这几种犯罪的实质特征,以期对于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该三种犯罪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兴良 《中国审判》2010,(5):100-100
晏某非法占有苏某存款案,在审理过程中存在侵占罪、诈骗罪、盗窃罪和不构成犯罪这四种意见,涉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因而是一个较为疑难的案件。最终法院以盗窃罪对晏某定罪,这一处理结果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于本案,作者的分析思路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对于盗窃罪的结论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论证:一是本案晏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构成犯罪;二是对晏某不应定侵占罪;  相似文献   

13.
盗窃罪与诈骗罪都是国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犯罪,随着犯罪手段的不断多样化,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些交叉,有时甚至在两者之间难以定性,因此正确的把握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的界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从处分行为的认定和处分行为是否存在的角度深度分析使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使得诈骗型盗窃的认定越发简单明了,在犯罪手段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社会,有助于指导刑事罪名的认定,保护被害人利益,对于维护司法活动的权威性、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析许霆案     
2007年11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盗窃罪判处许霆无期徒刑。这一判决在全国从事刑事司法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律师间引起了激烈争论,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其中,以许霆不构成犯罪为代表,亦有许霆构成侵占罪或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观点。本文认为许霆构成盗窃罪,但是法院的量刑过重。文中指出许霆不构成犯罪、许霆构成侵占罪、许霆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观点的错误与不足,并对许霆案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诈骗罪、盗窃罪与侵占罪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基本一致,在以欺骗与秘密方式相交织作案的案件中,三者比较难区分.诈骗罪的本质是骗取交付,相对人因相信行骗人所说所为而情愿交付财物;而盗窃罪本质是秘密窃取之前并不合法控制或持有的财物;侵占罪则是行为人将其合法控制之下的财物予以侵占,变合法持有为非法所有.  相似文献   

17.
石健  高敏懿 《中国检察官》2005,(3):36-36,54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包括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埋藏物。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窃取的行为。其犯罪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在一般的情形下侵占罪与盗窃罪并不难辨别,其关键的问题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属于行为人占有。如果得出肯定的结论则不可能成立盗窃罪只能成立侵占罪;如果得出否定结论则可能成立盗窃罪。盗窃罪的基本特征,是违反被害人的意志,使用平和的方式,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  相似文献   

18.
张嵘 《法制与社会》2013,(20):73-74
从许霆案引发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侵占罪定性之争的热潮以来,理论界及实务界均对相关的案件及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然而正在发生的案件变化无穷,总有新的未知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探索动力,本文从真实案例出发,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索刑法理论,通过刑法理论指导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人身保险投保、变更、解除等不同阶段中,存在保险代理人侵害保单持有人、保险公司财产行为的犯罪形态。本文根据犯罪构成理论对上述犯罪形态进行探析。由于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的不同,各种犯罪行为构成不同罪名,职务侵占罪、侵占罪、诈骗罪等等,为司法机关准确定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呼蕾蕾 《法制与社会》2013,(21):279-280
盗窃罪是常见、多发且较为复杂的财产犯罪,同时也是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盗窃罪的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及盗窃对象,对其盗窃罪的认定条件进行了阐述,同时通过与相关罪名的分析比较,对盗窃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进行了说明,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促使对盗窃罪认定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