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13年8月1日颁布,并于2014年1月1日实施。《新标准》作为今后若干年人身损伤程度鉴定的唯一依据,其出台备受瞩目。人手的结构与功能较四肢更加复杂精细,损伤后出现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对完成精细运动影响较大,故在《新标准》中单列一章。笔者就《新标准》"手损伤"条款及鉴定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有关规定,损伤后致人一大关节运动严重障碍者,可评定为重伤;参照《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有关条文,损伤后致人手指等关节运动障碍者可评定为轻伤。甚至可参照有关伤残标准,评定为伤残。因此,一些人的肢体受到损伤后,伪装运动障碍,蒙骗医务人员、办案人员以及鉴定人,以达到惩罚对方,或者多得到赔偿的目的。我们从1988年至1998年十年间,对582例损伤后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者中进行了检验,发现有64例被确定为伪装肢体运动障碍,占总数的11%。现将有关资料统计如下:一、伪装肢体运动障碍的特征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英美国家关于精神损伤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作为英美国家精神损伤赔偿主要法律依据的劳工赔偿法和侵权法。诉讼活动中精神损伤概念的外延大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范围。精神损伤可分为:躯体创伤所致的精神损伤;精神刺激所致的躯体损伤;精神刺激所致的精神损伤。介绍了临床评估精神损伤的方法、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的三维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纪念 《法医学杂志》2001,17(2):102-104
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司法精神病学界的广泛重视,第六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期间,各地专家曾提出若干评定标准的建议,但是由于精神损伤判定的复杂性,迄今尚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和方案。笔者提出一些设想,与同道探讨。 1精神损伤的概念界定   精神损伤是指由于各种理化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1]。笔者认为精神损伤概念应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1精神障碍的存在与程度   在损伤事件前,个体的精神活动是正常的,损伤事件后,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及由此所…  相似文献   

5.
姚澜 《行政与法》2007,(4):79-81
我国精神损伤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无成文法规,而相关法律规定又比较原则,因此,在精神损伤的鉴定与赔偿中有关评定方法、赔偿原则、赔偿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考证等问题上,长期存在着理解不一致,适用法律不统一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到司法公正和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通过法医学理论对精神损伤的研究和探讨,阐明精神损伤在鉴定中的相关问题以及精神损伤赔偿中因果关系的考证与伪装性精神损伤的识别,以期为审判实践有关精神损伤的认定与赔偿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实现其向法律精神回归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胡泽卿 《证据科学》1999,6(1):19-21
本文概述了作为英美国家精神损伤赔偿主要法律依据的劳工赔偿法和侵权法.诉讼活动中精神损伤概念的外延大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范围.精神损伤可分为:躯体创伤所致的精神损伤;精神刺激所致的躯体损伤;精神刺激所致的精神损伤.介绍了临床评估精神损伤的方法、重点和难点.供国内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果杨永明精细一点,放信封时没出错; 如果刘亮胆子小一点,没有爬上广告牌; 如果杨永明不那么贪心,只要三辆宝马; 如果体彩中心审时度势,发给刘亮宝马; 如果记者缺乏足够的质疑精神,没有查到宝马的漏洞;……  相似文献   

8.
试论精神损害与精神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哲 《法医学杂志》2001,17(4):229-230
精神损害的实质就是精神利益的损害,对自然人而言,损害结果表现为内心的痛苦;对法人而言,损害结果表现为社会心理评价的降低,精神损害是一个法学概念,而精神损伤是一个医学概念。如何从法学角度去评价医学中的精神损伤,从医学角度去定位法学中的精神损害,对确定合理赔偿是有意义的。作者认为,精神损害不包含精神损伤,前者仅指内心痛苦局限于正常心理范围内,未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犤1犦;后者则达到了属于精神病学范畴的精神障碍的程度。正因为两者在精神反应的程度上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和意义是不同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通过对外伤性耳聋的症状,病变和听力检查的特点,就40例外伤性耳聋法医学鉴定,重点探讨了鼓膜损伤的听力障碍,其损伤程度不超过50dB,给法医学鉴定中耳损伤程度提供了客观数据。进一步验证了ABR检验在判定听力损失的意义,对夸大、伪聋的识别优于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精神损伤(mental trauma)的鉴定,一般通过评估精神创伤史、临床症状、心理测验、植物神经功能及内分泌系统检测、一般性影像技术检查、生物电变化的检测、免疫功能检查、同位素标记检查及某些体液检查(如脑脊液、汗液、尿液等)等方面的评估而进行。但对精神刺激所致的精神损伤程度的鉴定,这些评估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对精神应激事件的评估,既涉及到应激的强度和持续时  相似文献   

11.
试论精神损伤评定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跃  毛书贵 《法医学杂志》1998,14(3):157-157,148
精神损伤的程度评定较之于躯体损伤程度的评定,具有复杂性和不易操作性【门。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搞清几个问题,才有可能较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鉴定标准来。1损伤与疾病的关系当损伤与疾病共存时,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l)损伤与疾病完全无关:例如躯体损伤或社会应激发生后,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2)损伤与疾病直接相关: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往往与精神及躯体损伤密切相关;(3)损伤与疾病间接相关:例如神经症的症状加重、疲症的诱发,或是其他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均与一定…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伤是指个体遭受外来物理、化学、生物或心理等因素作用后,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紊乱或缺损。狭义的精神损伤鉴定,即精神损伤程度鉴定,是相对于躯体损伤而言,应同属于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范畴。本文试从精神损伤的广义层面上,将精神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的精神伤残程度、精神障碍因果关系等相关鉴定案件统称之为精神损伤类案件,以探讨此类案件司法鉴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长锁 《法医学杂志》2003,19(3):165-166
近年来,各地需要进行精神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件量逐渐增加,不少从事损伤程度鉴定的法医工作者和精神病院的司法鉴定人员感到<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标准")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伤标准")确有欠完善之处,制定相应的"精神损伤程度评定标准"(以下简称"精神标准")已引起法律界、法医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道路交通事故轻度精神伤残者智能损害评定方法和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智商测定在轻度精神伤残者评定中的运用,探索智商测定在轻度精神伤残者智能损害评定中的运用价值。结果不同性质颅脑损伤组间不同智能损害程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量表智商与颅脑损伤性质有关(P〈0.05),除继发全面性与继发局部性损害(P〈0.05)、继发局部性与混合性损害之间(P〈0.01)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颅脑损伤程度组间不同智能损害程度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量表智商与颅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1),除中型与重型损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智能损害程度、量表智商均与精神伤残等级呈正相关(P〈0.01);量表智商并非评价智能损害的唯一指标,智能损害也并非精神伤残唯一的构成因素。结论智商测定对评价智能损害与精神伤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精神伤残评定需根据颅脑损伤性质与程度、智能损害或精神障碍程度以及生活、社会功能状况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伤程度及精神医疗赔偿司法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精神损伤的医学和法学特征、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的分析论述,提出精神损伤参变率的概念,设计出精神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并对精神医疗赔偿责任和赔偿方法提出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6.
Gao BL  Huang ZB  Wu DL  Ding SM  Liang WD  Li XW 《法医学杂志》2008,24(4):256-258
目的 应用简易精神症状自陈量表检测法医精神鉴定中主观夸大精神症状的情况,并分析其测试结果。方法 对206名不同类型的法医精神鉴定的被鉴定人用该量表进行检测.并由两名鉴定专业人员对被鉴定人是否有主观夸大精神症状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1)以该量表判断主观故意或夸大精神症状的划界分(13分)对测试的被鉴定人进行检测,206例被鉴定人中有71例被判定为主观夸大精神症状(34.5%)。与专家评定的结果相比,量表评定的假阴性为19.8%,假阳性率为1.7%;总准确率为90.8%。(2)工伤和交通事故精神伤残理赔鉴定案例主观夸大精神症状的比例较高(51%)。结论 简易精神症状自陈量表是检测主观夸大精神症状的有效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和人体损伤的基本概念,人体对称性器官损伤程度的评定,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假体、移植物、人工组织器官损坏所致的人体损伤程度评定,肢体缺失和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的评定,损伤程度评定时机,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制订<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肖明松 《法医学杂志》1989,5(3):44-45,39
癔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常由外伤后的强烈精神刺激而诱发。患者具有精神、神经和躯体等方面各种各样的,不能用神经系统一般器质性损害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民事和刑事诉讼中涉及的外伤诱发的癔症,是司法办案过程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本病可因某些症状颇似重伤的表现,难予判明其真实的损伤程度,而长期不能结案。其起病、恶化或复发也常使案情复杂化。有时,发案时的外伤并不重,但伤者长时间就医耗去大量钱  相似文献   

19.
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是目前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近年来,涉及此类鉴定的案件和重复鉴定案件逐年增加,引起了司法精神病学界的广泛重视[1-4]。有关精神损伤程度的鉴定颇为复杂,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鉴定标准,各地的认识和执行差异也较大。笔者现就精神损伤司法鉴定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1精神损伤的概念和特征1.1概念精神损伤或称精神伤害。是指人体遭受外来各种物理(机械)、化学、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损伤后,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出现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异常。广义的精神损伤有以下三种类型:①躯体创伤所致的精…  相似文献   

20.
王长玉 《法医学杂志》1997,13(4):225-226
就精神损伤的概念、精神损伤的评定原则,从精神医学和法学两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和司法实践,探讨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