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迪威是1942年3月来中国战区任职的。史迪威初来中国时,蒋介石对他是信任的,同时对他还抱有很大期望。因为史迪威身兼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军队参谋长等职,大权在握。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史迪威的任务是:消除蒋介石集团的动摇,增大中国的抗日力量以利于美国,并要求史迪威掌握指挥权。蒋介石的打算则是,在抗日旗号下,从美国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援助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待抗战胜利后重建他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正独家揭秘一个美国将军眼中的蒋介石与中国抗战——约瑟夫·史迪威缘何来到中国?他为何与蒋介石屡生抵牾乃至反目?他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与抗战决心?他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又有各自怎样的评价?他为战时中国国民政府军队的变革作了哪些努力?他如何看待中国远征军?……种种疑问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为二战时期美国援华抗战的最高军事长官,史迪威亲眼见证和参与了中美两国联合抗日的那段历史。书中,史迪威将军透过自己私人化的视角,将这段历史给予了生动、鲜活的还原。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蒋介石差点死于一次精心策划的谋杀,谋杀的策划者既非日本特工,也非汪伪汉奸,更不是地方军阀,而是被其视为主子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3年12月,史迪威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时,罗斯福对史迪威说:“你如果无法与蒋相处,又无法换掉他,那就一劳永逸地把他干掉算了”。并希望看到中国“出现一位真正具有民主精神和合作态度的新的政治领袖。”史迪威令其副手多恩将军执行罗斯福的这项口头指令。多恩拟利用蒋介石将于1944年3月访问印  相似文献   

4.
艾智科 《红岩春秋》2014,(7):F0002-F0002
<正>重庆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抗战文化遗址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亦称史迪威将军旧居、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是抗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的办公和居住地。约瑟夫·史迪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四星上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逐渐形成。1942年1月,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史迪威被派  相似文献   

5.
孟昭庚 《世纪风采》2009,(12):22-26
卫立煌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虽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但却是蒋介石的“嫡系中的杂牌”,抗战时期,美国名将、“中国通”史迪威曾称卫立煌是“百战百胜的将军”。  相似文献   

6.
1944年10月下旬,一个美国四星将军怀着满腔愤懑,也带着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深的挂怀,离开了陪都重庆。当向深为忌惮他的蒋介石辞行时,他说道,无论对他怎样看待,请记住,他的动机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这位将军就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史迪威。史迪威将军被公认为是中美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1942年,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委派来到中国,担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及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美国朋友也来到中国,来到了重…  相似文献   

7.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相似文献   

8.
屈平 《广东党史》2005,(6):45-47
史迪威公路的修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由众多印度士兵和中国士兵组成的联军翻越崇山峻岭,穿过缅甸丛林,一路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从印度通往中国的传奇之路。这条以二战时驻中国、缅甸、印度美军总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的公路,成为当时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生命线”,美国等盟国支援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钱守云 《党史文汇》2002,(11):31-33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召开军事联合会议,讨论了共同对日作战计划,并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当时,蒋介石想依靠盟国的援助,对内稳定其统治,对外借盟国之力更好地打击日本,因此,希望美国派一名高级将领担任他的参谋长.而美国为更好地发挥中国战场的抗日作用,保住其在中国大陆的利益,减少美军的牺牲,也认为应该派一名高级军代表去中国.1942年1月14日,马歇尔正式提出史迪威作为赴华使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人.1904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任美国驻中国天津部队参谋长、司令官,旋任美国驻华大使馆陆军武官参赞.1941年任美国第三军团司令.1942年任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蒋介石明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实则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史迪威将军因与蒋介石政见不一,发生矛盾,于1944年被美国政府调回.后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  相似文献   

11.
陈辉 《湘潮》2006,(2):41-44
1960年11月21日,在缅甸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边境线,与缅甸国防军携手作战,共同对付窜入缅甸的国民党军残余部队的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一场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中缅为什么要联合勘界?为什么要联合警卫作战?战果如何?英国霸占缅甸后,利用历史上中缅关系融洽、疆  相似文献   

12.
东吁鏖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便集结重兵大举进攻缅甸,企图切断国际援华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瓦解重庆政府的斗志。同时,取代英国在缅甸、印度等国的殖民统治,扰乱英国的远东大后方,从战略上策应德国、意大利。为了粉碎日本的阴谋,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安宁,中、美、英三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结成了事实  相似文献   

13.
正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为了开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从1963年到1966年,他先后对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此时,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其特工系统把谋刺中共主要领导人作为一大重点目标。得知刘少奇1963年准备出访的消息后,他们便精心谋划准备在柬埔寨刺杀刘少奇。那么,当时的国共两党情报系统是如何过招的,最后此事又是如何败露与失败的呢?  相似文献   

14.
1939年,在英国对缅甸实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德钦丹东等读过马列著作的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缅甸共产党(下简称“缅共”)。1942年,日本侵略缅甸,只有缅共提出抗日口号,并发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从而威信大增。  相似文献   

15.
渠冉 《党史纵横》2012,(6):23-2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化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史迪威早在1936年任美国驻华武官的时候,就开始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对中共有了一定的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直注视着中共及其军队的动向,台儿庄大捷后,史迪威在武汉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和叶剑英,这也是他第一次和中国共产党人见面。这次会见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1942年1月,在日军空袭珍珠港一个月后,日本陆军4个师团如洪水猛兽般涌进英国殖民地缅甸。缅甸沦陷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动用了20万人修筑起来的滇缅公路被拦腰斩断,意味着盟国的石油、钢铁、武器、药品失去了运往中国的最后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17.
舒云 《党史博览》2003,(2):18-25
平型关大捷,连蒋介石都兴奋地坐不住了。在第一、第二战区师以上将领会议上,蒋介石当面称赞林彪仗打得好,很亲切地说,你是黄埔的嘛,应好好合作  相似文献   

18.
史迪威将军在指挥中缅印战区中美军队抵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外交活动。因其数次来华,对中国政治社会形势有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他的若干见解主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抗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中美外交关系。史迪威代表和执行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根据他在华期间关系到派遣美军观察组、租借物资分配、制定军事计划和惆动军队等实质性问题时,他的活动表现来研判的。第一,史迪威抵制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史迪威对国民党集团早…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出席开罗“三巨头”会议 1943年10月28日,对于蒋介石来说,是异常兴奋的一天。 这天,蒋介石收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祈极守秘密”。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早年曾先后三次来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下层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史迪威肩负美国政府的使命,经过不懈的努力,排除了种种困难,指挥军队在印缅战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迪威将军是如何与中国共产党发生交往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