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2.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3.
卢梭在其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里,就提出他的"回归自然"的观念,主张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他的"回归自然"就是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近二十年,欧美掀起生态文学批评的新潮流,本文举证不同时期的三部法国生态文学的作品:乔治·桑在《魔沼》中描绘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米歇尔·图尼埃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告诫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勒克莱齐奥在其小说《沙漠》里揭示了大自然才是人的幸福之源。由此看来,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他无疑是法国生态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清新淡雅的《散文译丛》,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喜爱,是理所当然的。由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撰写,西安外语学院刘煜教授翻译的《刚果之行》(1927),便是这套丛书中的一种。《刚果之行》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游记。1925年,纪德第三次去非洲。从1925年7月21日启程,到次年2月26日踏上归途,历时七月有余,行程千余公里。作者先沿刚果河溯源而上,  相似文献   

6.
《马尔陀罗之歌》仅就长度来讲在散文诗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似乎更象一篇史诗或一篇小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小说正是从中世纪的史诗演变而来),总之象一部叙事作品。作者在第六支歌中也写道:“我希望能迅速地看到我的理论某一天得到某一种文学形式的  相似文献   

7.
吴娟 《法国研究》2007,(1):67-72
德莱姆是细微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幸福”是贯穿其所有作品的根本主题。德莱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幸福观具有返朴归真的特点,它强调关注日常生活,并从中积极探寻一种以“简单”、“慢”为主要特征的闲适生活。这与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主要以德莱姆的两部短文集即《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被打扰的午睡》为例,从亲近自然、回忆以及感觉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作者的幸福观,希望对当代人的生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的灵魂啊,别期望生命不朽,但求汲尽可能的领域。”——品达:《凯旋颂》Ⅲ《海滨墓园》这首引希腊诗人品达的一句隽语为题铭的长诗,首次发表于1920年。作者保尔·瓦雷里在致安德烈·纪德的信中说道:“《海滨墓园》大概可以算是我说的名符其实的诗歌典型,特别是其中最抽象的那几段。这是一种既清晰又玄妙的抒情诗体,其激情的凝炼远胜于哲理的抽象。”  相似文献   

9.
时调是朝鲜中世纪文学史上最为普遍的诗歌形 式之一。时调形式作为独特的诗歌体裁,经过漫长 的历史时期,被很多的文人创作出多种多样的作品。 据考证,时调大概从高丽末期出现,经过朝鲜王朝 到近代,其脉络一直延续。由于没有民族文字的出 现,创作初期一部分作品被译成汉文,而大部分作 品则被口传下来。训民正音的出现给作品的创作注 入了活力,掀起了以民族文字创作的创作热潮,出 现了《青丘永言》、《海东歌谣》、《青丘歌谣》,《南 薰太平歌》、《歌曲源流》等作品集,流传下来的时 调有几千首作品。由于篇幅…  相似文献   

10.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46):78-78
近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山水特展”在松江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举办,展出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2件董其昌书画真迹,其中最难得一见的是董其昌最早期的作品《山居图扇页》。董其昌早期的作品虽然流传众多,但能被确认无误的很少,《山居图扇页》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将展出董其昌艺术中后期和成熟时期的佳作,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示董其昌山水画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贺莉丹 《新民周刊》2012,(24):64-69
猪蹄、黄花菜、任督二脉,使微博达人、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在网络上谈资不断,有人从嘲讽转向质疑,也有人从质疑转向赞扬,而刘维忠却任凭眼前巨浪滔天,甚至淡定地表示"挨骂也值"。刘维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新民周刊》实地拜  相似文献   

12.
《田园交响乐》这部小说的篇幅仅两万多字 ,它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一位新教牧师收留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瑞特吕德 ,他对她精心照料 ,教她学会讲话 ,摆脱愚昧。她通过听贝多芬的交响乐 ,学新教的教理 ,对世界怀有美好的幻想。牧师和小盲女在无意中产生了爱情 ,双双坠落爱河。少女经过手术 ,双目复明 :严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她的美好梦想。她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 ,只得投河自杀 ,酿成了悲剧。这篇故事短小精悍 ,笔调明快婉约 ,意韵深沉含蓄 ,象散文诗一样自然清新。作品发表后 ,迅速流传到各国 ,在纪德的作品中它被译的版本最多 ,拥有大量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陈壮鹰 《德国研究》2010,25(1):57-62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小说《在轮下》、《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来分析作家少年时期承受的创伤记忆如何对文学创作行为起到深刻影响和作用,探究作家灵魂成长与作品人物成长之间的关联脉络。  相似文献   

14.
可悲的安德烈·纪德的这句名言(关于论诗,他并不高明。编写的《法国诗选》比蓬皮杜编的《法国诗选》更差劲,更落俗套,这就是明证。)很能说明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因为诗人雨果的全面的、超凡的巨大天才阻碍和干扰了他们。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战国时代,忍者作为重要的情报收集人员,隐秘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忍者神秘的形象以及高超的忍术使这一少数群体的文化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了日本文化立国时期新的文化符号。通过对典型的忍者动漫作品《机动武斗传G高达》的考察可以发现,忍者之所以为忍者,在于其精神层面有伪装、隐忍、纯粹以及舍弃等独特的伦理思想。因此,《机动武斗传G高达》不只表现了高达系列作品中有别于传统作品以历史情结为主的叙事方式,促动了日本动漫多元化类型的发展,而且展现了一种现代忍者的形象,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元素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基督教挚爱观和古希腊思想中的爱欲观两者的冲突入手,解读《田园交响乐》中牧师和盲女的心灵变化,对其背后的迷思进行探讨。指出:牧师的挚爱观是假上帝之名,而有爱欲之实;牧师选择的道路是人性向爱若斯神性的上升,追求的是绝对的美和善;最后,牧师面对的是两难的境地,即无法解决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的冲突,无法融合挚爱观和爱欲观。这个困境的提出也侧面反映了纪德对挚爱和爱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出于偏见或浅学,我在评论作品时,一般不引用作者及其周围人的话。作家应在作品中畅所欲言。为理解好作品,读者也不应过多地考虑作品以外的东西。然而,评论《魂火》时则要例外地引用作者的话。这是因为在理解《魂火》故事的主题、结构或文体之前,感到我们分享作家把“魂”倾注于这个作品的意识和苦恼这一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是探索还是“回归”──从《重现的镜子》看罗伯一格里耶杜莉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兰·罗伯一格里耶于1984年推出了他的重要作品《重现的镜子》。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引起评论界强烈的反响,对新小说一贯持不同看法的评论家们这回却出乎意料地同声称赞这部作品:新小说...  相似文献   

19.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曾说:“家庭是人的安乐窝。”但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却道:“家庭,我恨你!”孰是孰非,无从评判。对于现代法国人来说,家庭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也众所纷纭,莫衷一是。难道它仅仅是《拉路丝辞典》中所给的词条解释:一伙属于  相似文献   

20.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