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口与分布 保罗和路易斯认为,泰国傈僳族大概是于1921年前后从缅甸迁徙而来的.第一批进入泰国的傈僳族只有4户人家,他们住在清迈一个叫会三的村庄,同年又有另外15户人家迁到这里.数年后,傈僳族开始向四周扩散,一些人迁移到了清莱府北部一个叫多亦昌的村子.①Jiachim Schliesinger认为,傈僳族迁徙到泰国的历史最早不超过150年,其中大多数人还是在二战后迁来的.②还有的学者也认为,迄今为止傈僳族在泰国已经经历五代人,大概100年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泰国傈僳族进入泰国的时间比较晚,人数也不多.  相似文献   

2.
“我自小受父亲、姑姑的影响,喜欢傈僳族民歌,也唱得好。”在2019年的“百名人才”培训班上,66岁的八才三一身傈僳族传统服装很惹眼。八才三1987年到1998年期间当选过乡、县、州人大代表,曾获得2008年首届云南民族服饰服装文化节傈僳族民歌“摆时”大赛金奖、2009年怒江大峡谷澡堂会“移动杯——澡堂恋歌”傈僳族民歌“摆时”歌王,相继被评为县级、州级、省级民间艺人。  相似文献   

3.
峡谷里的生活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怒江两岸,我们世世代代住在高黎贡山上。最勇敢的猎手也没有跨出深谷一步,白发苍苍的老人从没见过广阔的天空。” 这是云南省怒江峡谷中传唱了数百年的傈僳族民谣──“摆时”。“摆时”是傈僳语,直译成汉语就是“自由地说吧!唱吧!”它采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来表达傈僳族古代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颂歌和赞美爱情的情歌。在怒江峡谷里,当“摆时”低沉、浑厚的歌声响起,不论是傈僳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人,都会陶醉于它;无论从什么地方来到怒江大峡谷、并听到过它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音韵和旋律所震…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热情好客的傈僳族人民创造了一种用耕牛结“亲戚”增进民族团结的形式。傈僳族称“阿呢败勒伙拾”,意即“用耕牛搭成的亲戚”。用这种形式结成亲戚的双方,团结和睦,互相支援,代代沿袭。怒江峡谷,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江边河谷炎热,半坡温凉,高山寒冷。山区半山区的傈僳族群众,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江边河谷地带的傈僳族以种植水稻为主,生产季节各异。为解决互相间耕牛不足,保证庄稼能按节令下种,傈僳族人民自愿磋商,结成“牛亲戚”。“牛亲戚”一般以江边河谷地带的傈僳族为一方,山区半山区傈僳族为另一方;一…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怎样抢救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以傈僳族的文化遗产“千脚落地房”为例。在傈僳族居住地,群山陡峭,难以寻觅适宜建盖房屋的平地,于是,千百年来,利用和扩大使用空间成为傈僳族生活中的大事。世居这一地区的傈僳族在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千脚落地房”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从房屋的外观上看,由于支撑楼房的底层木柱问距密、数量多,密如蛛网,  相似文献   

6.
“有困难、找警察,我有困难,找你这个警察,会答应?” “哪能不答应,这告示牌大街小巷都立着,那是警察的承诺。”筷子巷派出所的邱娥国回答说。 “那好,我和弟弟两人一个在市保温瓶厂下岗,一个在印刷公司下岗,生活困难,孩子要读书,能帮我们找份活干吗?”  相似文献   

7.
《今日民族》2008,(1):66-66
“阔时”,傈僳语即新年或过新年的意思,“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的节庆活动。节日活动有民族歌舞、射箭、溜渑等民族特色项目。中国·怒江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是在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基础上提升打造的怒江最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族》2012,(7):59-59
7月4日,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保山市公安边防支队自治边防工作站结合“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和“四群”教育活动,积极派出便民利民服务小分队深入傈僳族村寨开展流动法律咨洵、法律讲堂、法律宣传等活动,就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并向傈僳族群众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措施。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傈僳族群众的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9.
傈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现有574856人,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源于西迁的古羌。唐代时是“乌蛮”的一部分。明代时,其活动地域主要在我省雅砻江、金沙江流域。16世纪-19世纪时,其先民迁徙频繁,远至澜沧江、怒江流域,留在四川境内的傈僳人数大为减少。目前四川的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德昌、会理、会东、木里等县和攀枝花市盐边、米易等县,总人口不足2万,且与汉、彝、纳西、苗、藏等族交错杂居。四川省的傈僳族又自称为“傈僳扒”。傈僳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本民族文字。信…  相似文献   

10.
高国桥 《半月谈》2005,(2):71-71
我是一名铁路职工。在乘火车上、下班时,经常听到刚下火车的旅客,为找不到厕所而发牢骚,一位刚下车的王姓旅客说:“火车快要进站时,列车员就锁闭了厕所,一些排了半天队没能‘方便’的旅客。只有下车以后‘方便’了,但下车以后找不到厕所,你说能不急死人吗?于是就有人干脆在站台上找个僻静处,就地‘方便’了事。”  相似文献   

11.
祝林华 《今日民族》2006,(10):34-37
他是一名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曾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瑞环、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是一位学者,有着撰写200万字出版100多篇(本)文章书籍的学术成就;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传播者,是他第一次把傈僳族的文化传播到日本,并倡导建立了云南省傈僳族研究委员会;他从事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近半个世纪,是傈僳族第一个荣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的翻译家;他是一名政协委员,所提提案达70多个,涉及民族团结、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获得过云南省政协颁发的参政议政贡献奖。他还是傈僳族的作家、诗人,他被傈僳族的学者称为本民族的活字典,他被傈僳族的群众称为“马扒达吗”(大智者)……他来自怒江。2005年8月,这位有着不凡经历的傈僳族耄耋老人站到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  相似文献   

12.
幽默天地     
一个母亲担心她28岁的女儿找不到丈夫,便帮女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说:“兹有年轻貌美,且极有风趣的女继承人,征与玩世不恭、喜好遨游之男士通信结友。” 广告登出数日后,母亲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说:“我不能告诉你。”母亲大怒,说:“我帮你出主意,你竟然不对我说情况。”“好吧,”女儿幽声说:“只有一封信,是爸爸的应征信。”  相似文献   

13.
在保山市腾冲县滇滩镇,傈汉人民共饮山泉水,同唱一支歌,彼此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携手联袂谱写发展金曲奔小康。傈僳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自身特色,犹如一把精钢煅造的钢刀,任凭岁月的风雨百般冲蚀,益显闪光锃亮,它的盎然风格,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绎成一抹特醇特浓的民族文化。(一)住居文化“大山的子孙爱大山”,此话不掺假,相传傈僳族始祖诞生于神奇的哟呀咧大山,面临圣洁的哟呀咧河,傈僳族以作为大山的子孙而自豪。他们对山的情有独钟发乎心灵深处,他们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滇滩境内的几个傈僳族村寨如水城、烧灰坝、棋盘石皆是背山面…  相似文献   

14.
小冬和小亮都是住校生,两人原是“铁哥们”,后来关系却不如以前了。老师了解发现,小亮曾经偷拿过小冬的钱,被小冬知道后,小冬有些不高兴,两人的关系就不好了。老师找小亮谈话,小亮承认拿过小冬3次钱,每次也只有2、3块。小亮还不服气:“就几块钱的事,我下次请他吃顿饭不就得了?” 小亮以为这种事可以等价交换,殊不知这种行为是很  相似文献   

15.
他托我找一个司机。他早已有驾照而且技术娴熟,为何还要配司机?我对此不理解,问:"你上班开车只有20分钟的路程,何必还要找司机代劳?"  相似文献   

16.
鱼波 《今日民族》2003,(8):20-21
我有一种怒江情结。我结婚时很自然地就选择在怒江大峡谷酒店举行婚礼。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那儿举行婚礼感觉上就像是在家里举行一样。实际上就是去找一种家乡的感觉。而且来的客人大多数是怒江的老乡、同学。大家在一起可以讲傈僳语、吃家乡菜、听熟悉的旋律、看傈僳族特色的舞蹈,喝傈僳族的酒。去那儿不是全为了吃,这就像是中国人出国要找中国餐馆吃东西一样,也许口味不太正宗,但就是想去找那种感觉。  相似文献   

17.
傈僳族的家园: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至伊洛瓦底江从古至今,凡进入傈僳族居住地方的大部分人都会被脚下不寻常的山河所折服,被傈僳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智慧、生存毅力所触动。当人们的视线第一次俯瞰傈僳族的家园时,许多人不得不为这个民族所拥有的广袤家园而感叹!在金沙江、澜  相似文献   

18.
女孩迷路了,女孩才四岁,她在街上到处走,但怎么也找不到家。女孩后来走累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一个人走近了女孩。一个穿军装的兵,年纪也很轻,只有二十岁左右。他走近女孩后问起女孩来,兵说:“你怎么坐在这里哭呀?”女孩说:“我不认识回家了。”兵说:“叔叔带你回家。”兵说着,伸手把女孩拉起来,然后牵着女孩去找她的家。但他们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女孩的家。女孩又哭起来,不愿走了。兵便抱起女孩,跟女孩说:“不哭不哭,叔叔会带你找到家的。”女孩还是哭着。兵又说:“不哭,叔叔跟你讲个故事吧。”女孩哭声就小了点,在兵怀里睁着一双泪…  相似文献   

19.
夫子曰大孝     
有个开车的老乡,哥儿仨,父亲死了五六年,母亲老不开心。最近这位老乡忽然开了窍,反复托我一件事:给母亲找个老伴。“你交际广,认识的人层次高。可以遍地撒网,重点培养。”并且声明,只要找个合适的后爹,“让我压轿都行。”我暗笑,小伙子只有急着找媳妇的,哪有这么急着找后爹的。  相似文献   

20.
找我的老人     
终于有了个不用备勤的周末,逃也似的回到离单位40多公里外的家里,赖在妈妈身边,卸下坚强的外壳,还回原本的自我。只有妈妈和家,能让疲倦的心灵和身体,得以片刻的休憩。可是同事的电话跟踪而至:“值班室这来了一个老人,说要找你。”“找我?什么事?”“不大清楚,说是要还你钱。”在脑海里拼命搜索,我没借钱给过一个老人呀。“说是湖南的,去年9月份你给他60元钱。”哦!有印象了。“哦!是他。麻烦你告诉他不用还了,他的情况看起来还好吗?”“看上去很精神,那我就转告他不用还了啊?”“好的,谢谢。”挂断电话,却想起了同事电话里说的那个老人,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