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息窗     
“十五”计划中争论较大的六大问题。据悉,在“十五”计划讨论过程中,争论比较多的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网络时代、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和震荡。二是如何认识“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三是如何认识通货紧缩。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周期性的,因此要运用反周期政策来扩大总需要;更多的人认为通货紧缩是结构性的,是国企改革难有突破、供给结构变动速度赶不上需求结构变动速度导致的,因此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主张走向微观。四是城市化问题。“十五”期间中国毫无疑问要推进城市化,但如何推进存在争议。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工业化水平却达到50%,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应对日益显露的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有一种思路影响很大,对政府的决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思路的要点是: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变适度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出口,全面启动经济。这一政策取向是有一定根据的,在目前的形势下作为应急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作为长期的政策选择则有失偏颇。因为这种全面的扩张性政策,其着力点放在了增加货币供应总量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上,而忽略了我国目前货币供应量并不算低,而货币分布结构极不合理的事…  相似文献   

3.
蒋铁刚 《北京观察》1999,(12):17-18
记者:我国的通货紧缩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可是人们对通货紧缩的看法仍然是众说纷纭。经济理论界基本上有一套完整的通货膨胀理论,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有一套完整的通货紧缩理论,或者说把现成的通货膨胀理论反过来就是通货紧缩理论呢? 樊纲:关于通货紧缩,应该说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的,但不能说把通货膨胀理论简单地反过来就是通货紧缩理论。通货紧缩虽然是通货膨胀的对立面,但两者之间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还是有一些差别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二是货币量的紧缩。从1997年10月份到现在,我国的物价水  相似文献   

4.
通货紧缩的国际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0月以韩国为开端的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在一年多时间内陷入严重的通货紧缩状态,而这场危机很快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向整个亚洲蔓延,之后祸及日本,扩散至俄罗斯,最近又波及拉美地区,直接冲击美欧经济,美国由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面临倒闭危机,也出现了严重的信贷紧缩现象,一时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边缘,通货紧缩已成为普遍国际经济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免疫”。探索通货紧缩的国际传递原因、渠道等问题,以于分析国内通货紧缩及预防国际通货紧缩的输入有借鉴意义。产生的原因1、经济全球…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钟朋荣一面对连续两年多严重的市场疲软,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国当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就是说流通中的货币太少了,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通货紧缩的直接后果是,商品需求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增加,企...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紧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如何解决通货紧缩这一难题,学术界众说纷纭。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不是货币供给量不足,而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及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而引起的货币流通速度放慢。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通货紧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经济现象。我国的通货紧缩从持续的物价指数下降、货币供应增长减慢、经济增长趋缓三方面表现出惯性效应 ;这种惯性效应来自国际经济发展的传递和国内经济发展及政策存在的问题 ;通货紧缩的惯性效应将会影响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 ,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8.
《研究与交流》2003,(1):40-40
1、通货紧缩问题不是很严重。现在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效率改进、品质改进等一些因素导致的。有一点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就是国际市场目前面临的都是通货紧缩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的压力。而中国由于实行市场化改革,压缩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技术,改革制度,因此我们的生产速度、生产能力增长也是很快的。所以可能今后以通货紧缩型为起点的经济波动,或者说以生产能力过剩、以供给过剩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将成为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这甚至也可能是今后全世界经济波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以及遏止通货紧缩的再次出现,应该是目前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无疑,在这方面,财政政策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通货紧缩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不平衡是形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治理通货紧缩应从优化投资、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出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国家信息中心前不久举行了1999年经济预测调查,专家对当前一些热点经济问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通货紧缩现象将会逐步缓解。有41%的专家认为我国存在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对于通货紧缩现象的走势,大多数专家还比较乐观,其中67.6%的专家认为会逐步缓解。目前我国有货币流动性陷井的迹象。鉴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减弱,有关人士提出了是否因此存在货币流动性陷井问题。对此,专家的看法存有分歧。改革措施集中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要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1998年,改…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前一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谓是见仁见智。一部分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一是不利于克服通货紧缩,二是不利于吸收外资,三是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一旦人民币升值而钳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不会缓解东亚地区通货紧缩的压力,反而会使东亚地区经济变得不稳定。当然,也有另一部分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有很大好处的。比如可以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13.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少于实际需求量,造成价格下跌,市场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紧缩一旦产生,必将对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流通领域中,表现为企业和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使商品流通受阻,资金周转不灵,从而...  相似文献   

14.
通货紧缩的表现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刚刚把我们从通货膨胀的深渊中解救出来,1997年亚洲金融动荡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至世界经济衰退,又把通货紧缩送到了我们面前。没有经历过本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人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深感通货膨胀的切肤之痛.明其理知其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输出通缩论”的由来及依据当前“中国威胁论”又有新版本,“中国输出通缩论”悄然兴起并开始蔓延。“中国输出通缩论”源于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2002年10月所作的一份题为《中国因素》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中国是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来源之一。此论一出,令各界震惊,并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的抨击。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辨析,以明是非。所谓的“中国输出通缩论”的主要论据是:首先,出口输出通缩。该报告认为,目前全球经济疲软,亚洲通货紧缩尤其令人…  相似文献   

16.
林毅夫 《新东方》2000,(3):9-15
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货紧缩是改革开放20年从未有过的现象。造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不是需求的下降,而是严重的供给相对过剩。解决通货紧缩的办法;一是依靠时间,通过企业破产、大量压缩生产力以达到社会供求在较低水平上的平衡;二是政府找到或创造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来消化掉过剩的生产能力。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应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自来水化、电网化、道路网络化、实现“村村通电视”的新农村运动,从而把农村潜在巨大需求能力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孙洪波 《理论月刊》2001,(10):56-58
通货紧缩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所发生的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治理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从实际价值角度看待货币价值,只要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出现通货紧缩。但是,这只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潜在压力,潜在的压力是否一定会变成公开的爆发,通货膨胀是否演变成大规模的抢购和挤兑,通货紧缩是否演变成资本外逃,经济萧条和危机,则要看具体的社会条件,特别是社会心理预期的变化。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社会心理,就有希望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潜在压力不采取公开爆发的形式,而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被化解掉。 控制和引导社会心理预期,可以…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从实际方面说,去年下半年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通货紧缩是否结束,学术界有两种意见:第一,通货紧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不可能扭转这个趋势;第二,现在已有结束的迹象。关于这个争论,须从通货紧缩的原因谈起。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收入预期紊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