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旭 《学理论》2013,(21):374-375
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理清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进行分析,探索与研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具体内容和适合的途径,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既注重理论上的梳理,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追求项目研究的实践价值,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研究,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民族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随着科学技术、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导致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淡漠、民族精神逐渐失落,继而影响到他们对民族的认同和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流行多种文化,纷繁复杂,社会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受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时代,“弄潮儿”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在肩负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同时,他们的文化取向也从另一个侧面预示着文化的前进方向.着重论述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爱国行为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行了七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推行以大部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机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整体政府理论。详细介绍了整体政府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民族精神助力整体政府的建构过程,并给出了现代民族精神建构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对民族的每个成员的成长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民族精神的功能,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宗教积极因素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宗教是我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有助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积极因素,应该发挥这些积极因素,使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执政党必须不断把民族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5)
培育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刻不容缓,民族精神能够促使中国稳定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对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现状问题的新情况的探讨,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那威 《学理论》2012,(19):260-26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历史发展,它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的灵魂和核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民族精神,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精神特质才能坚定文化自信,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契合性角度入手探讨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乙舒 《学理论》2014,(7):185-186
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逐渐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他们身上出现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弱化,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趋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挑战。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25)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崇高中国精神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培育和弘扬这种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卫平 《学理论》2012,(29):245-246
所谓精神版图,就是比照地图的绘制样式,以时空为线索,以地域为单元,通过广泛的征集提炼活动,构建具有地图模式的精神地图,作为推进精神型塑的模式,使之成为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形式。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通过梳理和绘制中华民族精神版图来提振民族精神,是一项亟需启动的紧迫而现实的工程。  相似文献   

16.
田跃安 《理论导刊》2003,(12):48-49
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在形成过程中,以如何对待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态度为中心,显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并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这些特点和内容,是中国历史连绵不断、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外移民慈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主要出自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思想、以慈悲为特征的佛家慈善思想、以劝善为特征的道家慈善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慈善文化。它是一种综合的、自觉自强的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5)
新冠肺炎疫情战"疫"过程中铸就了以爱国精神、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新时代"抗疫"精神有着强烈的价值旨归,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养分,融入了当代国家和人民的时代精神特质,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精神的结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理想社会观的演化与民族精神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理想社会观的主旨是"大同"。从《周易》开始,这一社会观随着历史的延续不断演化,形成"公"、"同"、"和"的特点。近代思想家发展"大同",融和了西方的平等、博爱等思想。中国人民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实践中,以爱国为主线,孕育了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核。  相似文献   

20.
魏形峰 《学理论》2012,(21):128-12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把酒文化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此项研究必须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