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3,(30)
《论语》既以简洁凝练、生动俊秀的手法记事,又通过神情语态的细节描写和情理交织的说理等艺术形式,成功地塑造了以孔子为中心的一个个神形毕肖、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论语》儒家经典的杰出地位。《论语》字里行间皆蓄有生命,或率直鲁莽,或温雅贤良,或聪颖善辩,或潇洒脱俗……个性十分鲜明,形象极其生动,给读者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一窗外的月亮,和我窗内的灯光对视,仿佛一颗圣人的心,在和我的心灵对视。洁净而又明亮,亲切而又柔和。  相似文献   

3.
王彦飞 《学理论》2008,(10):71-73
《论语》一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教师的品德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等也作了深入的探讨,这对我们现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公民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均有诸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景辉  杨帆 《学理论》2013,(12):32-34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论语》中的思想在当代社会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为解决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保定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论语》中的思想,立足保定实际,具有保定特色。  相似文献   

5.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也难免存在着消极性。从家国礼乐制度、人治思想等角度对《论语》政治思想进行批判,从"正统论"、"官本位"、"关系文化"等角度对《论语》时代文化观念进行批判,从君子标准、中庸弊端的角度对《论语》道德伦理思想进行批判。以《论语》思想批判为题,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利弊得失,对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廉政文化研究》2015,(4):80-84
《论语》"不欲"思想的内涵是节制欲望,即在禁欲与贪欲之间寻求一种"中庸"状态。为政者的贪婪是春秋末期一种普遍的政治事实,这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根源。"不欲"思想具有明确的官德指向,"不欲"是为政者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孔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节制美德的君子。"不欲"论对我国廉政建设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在于,鼓励官员向具有节制美德的榜样学习,以崇高的道义来引导欲望的升华,以刚性的规则来制约欲望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论语》,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但对个人人格的塑造、提升与完善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从政者推进政治的良性发展编织出一个必备的道德修养体系。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对新时期的公务员道德修养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为公务员提供了立业之本、处事之基和成德之道,有助于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使其积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9)
孔子者,为师之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再读《论语》,探究其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而言依然极具时代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理论智慧的结晶,更是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现代的教育者对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更应该读之、思之、行之、得之。  相似文献   

9.
张丽璇  肖龙 《学理论》2010,(18):166-168
《论语》记载了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以及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充盈着"和谐"精神,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吕尚 《学理论》2008,(4):89-9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终年七十三岁。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于鲁国。父叔梁纥曾任鲁国陬邑宰。母名颜徽在。三岁时父死,家道沦为平民。为了赡养寡母,少年时不得不去做些管理粮草畜牧之类杂务。鲁大夫孟厘子临死前对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说:“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儿子们遂跟孔子学《礼》。及长,在季孙手下当“司职吏”。三十岁时,  相似文献   

11.
刘兆玉 《学理论》2011,(32):47-48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体现孔子思想的主要文本,在其所体现的诸多思想中,作为大教育家、大学者的孔子,其为学思想极为突出。孔子强调学习、注重学习,他的为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学思并进和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2.
吕明烜 《学理论》2012,(13):68-70
"天道"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对于"天道"有着精深的认识,《论语》中"天道"与"命"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语》中的"天道"通过"命"的方式呈现在人世,而使人能够通过命反观"天道",适应于"天道","天道"和人世通过"命"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周易》的中心思想。但以往对《周易》和谐思想的研究,多限于《传》中抽象的论述。本文从《易经》的四个卦象"履"、"咸"、"泰"、"恒"入手,分析四卦的卦象和爻象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的逻辑结构及其体用关系。大致说来:"履"(即"礼")、"恒"(即巩固礼法制度)皆为体。从逻辑上说,"履"是前提,"恒"是目的;"咸"、"泰"即上下颠倒以达到相"感"是达到和谐的方法,皆为用。此四卦所表示的社会阶层的和谐思想,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极为重要的问题。如何做到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对于现代新儒家乃至整个人类文化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新儒家在哲学视域下思考如何在人文理性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科学理性的重要作用,提出应凸显道德人文精神对于科学理性的导引价值,以寻求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平衡。这对于解决当今科技异化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颢的人性论是学界研究的难点,有多种观点并存。要正确理解程颢的人性论,需要结合他所面临的辟佛与弘扬儒学的文化背景。为了批判佛性论,他吸取告子"生之谓性"说以肯定人的自然之性。他继承并发展孟子的性善论,使其在理论上更加完善。程颢对自然之性和仁义之性皆持肯定态度。然而,自然之性和仁义之性毕竟有所不同,前者杂气禀而有善恶,后者不杂气禀而至善。未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程颢人性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非常重视“公”的内涵和价值。程颢在阐释“仁”的过程中提出了“廓然而大公”的思想,把“公”视作人类面对天地万物的仁爱情怀,将自然界纳入道德烛照的对象;程颐阐述了公是仁之理的观点,澄清了公和仁、理的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先公后私,二程从实践主体、价值取向、实践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刻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反腐倡廉、价值观重塑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是一个病态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世界。概而言之,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带来生态、社会、道德、精神和信仰以及价值危机。人类的这些病态不是在减少,而是在扩大,世界上任何地区、国家、民族、宗教以至个人,都在深受其害。依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特别丰富的国学人文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交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主体卓越的洞见,可以提出国学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作为化解人类病态、建构和谐世界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9.
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表明,含义与意义是文本诠释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它们分别标示着诠释的知识性向度和意义性向度.皇侃的<论语义疏>汇存了汉魏六朝近五十家<论语>注释,作为对<论语>的不同诠释,其中汉儒的注释侧重在<论语>的含义一面,玄儒的注释则侧重其意义一面.由于知识与意义两种诠释向度的不同特点,汉儒对<论语>的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积累,玄儒的诠释则在意义性向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深层义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